故宫发现元代皇宫建筑遗存
只见于书本,却一直没现过真身的元代大内终于露出了蛛丝马迹——故宫博物院内隆宗门西发现了一组元代皇宫建筑物遗存。昨日,故宫博物院发布,出土的瓷片和瓦片成为断代最佳证据,其中定窑白瓷碗残片、磁州窑黑梅瓶残片等将遗迹的年代直接指向元代。
昨日,故宫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李季介绍:“这次发现算是偶然,但由于考古面积有限,无法判断这组建筑到底是什么殿。”
多年来,元大内(皇宫)的所在一直扑朔迷离。专家众说纷纭,不过基本位置都圈定在现存紫禁城附近,比如中轴线偏西位置,北海琼岛附近。
不过,元代大内的宫殿遗迹却一直没有露过脸儿。
李季说:“我们一直在寻找线索。但是故宫的活儿都做得太干净了。”他的意思是,明清故宫修建殿宇,打地基时都会彻底清除元代工程,所以元代的痕迹几乎被抹干净了。
还有一个原因,故宫的考古发掘机会有限。“前朝看着好的地方,后人肯定也会相中,很多如今保存下来的宫殿覆盖着历史痕迹。”而且,紫禁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万平方米的面积内,在任何地方动土都是件大事儿。即使知道这片土地下肯定蕴藏了很多秘密,也绝不能轻易探究。只能在水电管道等施工前,进行考古勘探。
这一次发现就是一次勘探的意外惊喜,考古是配合故宫隆宗门外消防管道铺设工程进行的。
昨日,在考古现场,故宫考古专家站在3米深的“大坑”里,指着可以看出明显界限的土层介绍,从上到下,清中期的砖铺地面和砖砌排水沟;明后期的墙、门道基址、铺砖地面、砖砌磉墩和明早期的建筑基槽;最下层的素土夯筑层和夯土铺砖层基槽。
而断定元大内的证据就藏在最下层的遗存中,考古工作者在遗址最早的一组堆积中,找到了定窑白瓷碗残片、磁州窑黑梅瓶残片等,这些瓷片、瓦片包含物的断代最晚也在元代。按考古发掘“就晚不就早”的原则,遗址年代定为元,“里面一个明代的碎片都没有。”考古工作者介绍说。
通过此次发掘,专家初步确定元大内就位于此处。不过,这处元代宫殿到底是哪座,有多大规模,算不算主殿等,仍然未知。“目前的发掘面积只能算是‘微创手术’,很难揭示更多宫殿信息。而考古发掘也不能拆了既有建筑再扩大。” 李季说,“尽管如此,此次考古相当于为元代遗存找到了样板。今后遇到类似的发现,就可以联系起来,随着时间积累完成历史拼图。”
在专业术语中,这次发掘被称为叠压关系清楚的元明清遗迹。李季表示,这对研究紫禁城元明清三代和北京城中轴线变迁,乃至紫禁城历史及中国古代建筑史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故宫作为皇家遗存,处于元明清的核心地带,具有惟一性;而隆宗门以西的三叠层,也具有惟一性,是学术研究和保护展示的重要遗存。”
不过,由于故宫三叠层的可观赏性较弱,目前博物院正在研讨是否需要在考古结束后将其保留展示。李季表示,故宫考古会始终坚持最大限度保护遗存、最小干预原则,所有考古发掘均贯彻“见面即停”理念,“发现遗迹先不急于向下发掘。”
其他亮点
慈宁宫花园找到未知大殿
两年前故宫申请在慈宁宫花园进行热力电力管线改造,施工过程中考古工作人员在东院找到了大型宫殿建筑基址,由地钉、桩承台、磉墩、夯土层、夯砖层等遗迹构成。这是一处保存较好、规模宏大、工艺考究的宫殿建筑基址,推测其时代为明早期,为研究紫禁城历史和中国古代建筑技术提供了新的资料。“我们不可能挖开太和殿去看明清如何打造地基,但此次发掘为我们揭开了这些谜底。”考古人员说。如今,考古发掘还在进行,并向公众开放。
废瓷器坑里找到嘎巴拉碗
当年,任何宫廷瓷器,甚至瓷片都不能外流。清宫就在紫禁城西南角南大库处理废瓷器等。如今,这里成了故宫首次发掘出土有意识埋藏的御用瓷器碎片坑;首次从考古学上证明了皇帝对御用瓷器从生产初端到使用末的全程垄断;首次在宫廷区域内发掘出土嘎巴拉碗(一种藏传佛教法器),补证了文献所记这类法器残损、收库保存后走向的缺环,为研究清代宫廷作坊的管理体制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刘冕)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