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评论】读懂政府工作报告要理解的关键词

05.03.2015  18:01
原标题:

 

 

  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要读懂总理的工作报告,以下这些关键词很重要——

★7%左右

   原文: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

  解读

  怎么看“7%左右”?1、速度目标略降,就业收入能耗等质量要求不降反升。2、不再需要高速增长,但仍需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增长仍有底线。

★拦路虎

  原文: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是“拦路虎”,不深化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就难以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解读

  总理把“拦路虎”分为两只。“体制机制弊端”是一只,了解此虎,参看三中全会《决定》可知其打虎难度。“结构性矛盾”是第二只虎,参看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里的“新常态九个趋势性变化”可知其打虎要害。总理坦率指出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种种挑战,这些挑战从另外的角度看恰恰蕴含着新的增长空间,例如,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培育新的投资增长点,通过创新来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重点促进创新能力提升,同时群众不满意比较多的医疗、养老、交通、教育等领域恰恰埋藏着现实需求,并有望成为放松管制、培育成为新增长点的目标。

★有权不可以任性

  原文: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以任性。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解读

  “有权不能任性”,涵义有四:1、政府得有规矩,不能没规矩。2、有了规矩得严格遵守规矩,不能乱了规矩。3、不乱作为和有所作为都是守规矩。4、对不守规矩的,坚决追究责任。

★投资:铁路、水利

  原文:棚改、铁路、水利等投资多箭齐发,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使巨大的内需得到更多释放。

  解读

  政府投资还要用,关键是要用在最准确的位置上。这些领域都是群众急需、早晚要干、只能由政府来牵头干的事情。

★中国制造2025

  原文: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解读

  用十年时间,把目前在部分领域体现的制造之“强”发展成在全局体现的“强”。

★就业优先

  原文: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

  解读

  就业优先是市场经济环境中对政府职责的第一要求。就业也是最大的民生。解决就业不能单靠政府提供新岗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出来的首先就是更多就业岗位。

★补贴村医

  原文: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35元提高到40元,增量全部用于支付村医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便几亿农民就地就近看病就医。

  解读

  村医是广大农村地区基本医疗服务的具体提供者。不多的增量可以缓解村医行医过程中的资源缺乏,农民能就近就医才有望实现就近城镇化。

★基层公务员工资改革

  原文: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措施,同步完善工资制度,对基层工作人员给予政策倾斜。在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和职级并行制度。

  解读

  基层公务员是国家治理的主力军。对他们既要有更严格的要求,也要有更合理的回报。

★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

  原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10%。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统一由55元提高到70元。

  解读

  这一养老金的逐年提高,可以让大量企业退休人员的日常现金收入,随着在职人群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这也是社会公平的一个具体体现。

★三期叠加

  原文:我国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矛盾,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耗能、偏重数量扩张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推动经济在稳定增长中优化结构。

  解读

  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里,优化结构已不是自选动作,而是所有人面对的规定动作。

★教育改变命运

  原文:为切实把教育事业办好,我们要保证投入,花好每一分钱,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

   解读

  教育事业本身需要构建公平,良好的教育又是全社会构建公平的基石之一。“纵向流动”理念至关重要,在城乡差距仍客观存在的时代里,这个流动的活力会转化成社会进步的动力。

★黄标车

  原文:2005年底前注册运营的黄标车要全部淘汰。

  解读

  淘汰黄标车只是治理环境污染诸多努力当中的一个具体抓手。对它的无情“删除”做法,还应扩展到更多的落后产能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