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政党携手,共铸人类命运共同体

09.02.2018  19:17

为建立新型政党关系贡献智慧和力量

靳诺

在推动建立新型政党关系的过程中,高等学校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重要使命,中国人民大学责无旁贷。

为推进中外政党深入交流提供平台和纽带。我们要为中外政党搭建更多沟通和对话桥梁,充当多元文化沟通与融合的桥梁。

为推进世界政党政治深入研究提供平台和纽带。我们将进一步充分发挥理论研究的优势,积极构筑学术共同体,推出更多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同其他国家政党分享中国共产党的治党治国经验,凝聚更多认同感与行动力。

为推进中外青年深入交往提供平台和纽带。中国人民大学将积极服务国家外交需要,通过扩大招生、互派交流、联合培养等方式,吸纳更多外国留学生来华,帮助更多青年扩大国际视野,关注共同挑战,增进文化理解,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合作的动力源源不断。

(靳诺,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观点集萃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秦宣:

就全球治理来说,需要新的制度安排,政党需要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建立新的国际秩序贡献智慧。就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的治理来说,全球范围内民粹主义的泛起,反映了社会大众对资本主义变革的深层次需求。就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来说,特别是对中国而言,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进行制度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王义桅: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既体现了5000年中华文明世界大同的理念,也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政党治理在全球治理中占据重要位置,对于政党来说,政党治理、国内治理和全球治理具有密切的关联,只有管理好政党自身,才能在国内治理乃至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潘维: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顾名思义,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一个和谐和睦的大家庭。共同体是一个西方概念,指的是由个人组成的,以个人权利为纽带的神圣同盟,而大家庭是以血缘和虚拟血缘为纽带构成的。大家庭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了中华文明的优秀理念。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的认识超越了传统文明交往认识局限,在理论创新与现实政策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 房宁: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来越近。面对未来的风险和挑战,唯有谦虚谨慎、虚心学习。我们应该注意向国外学习工业化现代化经验,认真学习国外执政党特别是那些长期执政的党自身建设的经验,警惕并防范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的懈怠与腐败。

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王存刚: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愿景。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一方面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于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面向外部世界,以扎实的具体行动推进人类文明发展,为实现美好愿景不懈努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 赵忠秀:

世界各国人民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秉承新的发展观来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主旨讲话中指出,未来5年,中国共产党将向世界各国政党提供1.5万名人员来华交流的机会。如何落实这一构想?设计实施好高端硕士博士学位项目,培养一些深刻了解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外国政党未来领导人才,夯实政党交流合作的人才基础至关重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 邱鸣: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不仅是规模之大,更是责任之大、理想之大、胸襟之大。责任之大意味着做好了中国的事情即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理想之大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是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胸襟之大意味着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姚洋:

过去100多年间,我们对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注意力基本停留在国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意味着中国更加关注世界,更加关注和助推世界的发展。作为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我们要把中国经验与世界的发展理论、发展实践结合起来,向广大发展中国家传递中国经验,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参考。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刘建飞: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没有固定组织形态和权力关系的共同体。构建这样的共同体,最为重要的是形成共同价值。只有以共同价值为基础,共同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才能不断凝聚共识,充分认识人类的整体性和共同命运。同时,我们也要推动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方长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个好理念,但必须落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进一步细化为“四个世界”,即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四个世界”从安全、发展、文明和绿色四个方面勾画了中国对未来世界的美好设想,如此一来,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具备了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

广东工业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主任 蔡春林: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已经成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模式,推动构建金砖国家命运共同体恰逢其时。建设金砖国家命运共同体的着力点主要有三:一是让金砖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结合起来,系牢命运共同体的纽带;二是要发挥政党在推动构建金砖国家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三是发挥智库在构建金砖国家命运共同体中的思想先行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王文: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为世界各国提供新的经济发展成果,推动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转变,更为全球治理贡献了新观念。“一带一路”倡议通过重塑全球治理理念和治理机制,联结起原本分散于全球各地的碎片式互动关系,重组全球交互格局,真正形成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全人类命运紧密结合的有机体,使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新理念深入人心。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世界政治所副所长 陈向阳:

习近平总书记生动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即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世界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人类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面对日益复杂化、综合化的安全威胁,应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共同消除引发战争的根源。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王炳林:

中国为世界现代化道路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传承了中华民族“和为贵”“世界大同”“天人合一”等优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也吸收了世界各国先进经验,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包容精神,这一发展理念和实践为全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共产党的自信也来源于此。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 金民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型政党关系理念,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交往的国际主义原则,为建立新型政党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涵养和有益借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政党交往实践与理论创新,为建立新型政党关系提供了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新形势新气象,为建立新型政党关系提供了清晰的思想引领和发展路径。

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秘书长 张献生:

各国政党要务实合作,最基本的是具有共同理念。应和而不同,在尊重差异中奠定和谐相处、团结合作的政党关系基础;平等相待,形成相互尊重、共同参与、各尽所能的局面;求同存异,在求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之同,存不同政治理念、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之异中汇聚智慧和力量;互学互鉴,使各类文明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放异彩;互利共赢,实现各国共同繁荣发展。

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郑长忠:

新型政党关系有别于西方国际关系。西方国际关系是基于个人主义逻辑和国与国之间利益博弈而衍生形成的制度安排。而新型政党关系秉持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原则,搭建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杨凤城:

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一直秉持“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就是最重要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思维视野与发展道路。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程美东:

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博大的人文情怀和政治情怀,对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必将作出更大贡献。同时,这个理念的提出,也可以有效增强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 张晓燕:

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是新时代构建新型政党关系的重大实践探索。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与创新二者的关系,是这次大会圆满成功的重要因素。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的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上,这个主题必将成为今后政党交流的主题,有利于开启新时代构建新型政党关系的新实践。

外交学院基础部教授 余科杰:

新型政党关系立足于探索新型国际关系,明确提出“探索在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第一次把“新型政党关系”与“新型国际关系”联系起来。建立新型政党关系,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价值观、发展观和治理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和大国担当,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四个自信”。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汪亭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重要主旨讲话中全面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胸怀和责任担当,倡导世界政党把自身发展同国家、民族、人类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心系天下的崇高理念和宽广胸怀,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大党的豪迈精神和强烈使命担当意识。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 赵磊: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机制化。高层对话会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也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要设置好议题,厘清关键概念,如阐述清楚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等。高层对话会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把中国共产党的理念与价值观讲好、讲清楚,同时努力将中国倡议变成国际共识,更好地凝聚全球智慧。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政党外交学院教授 苏淑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重要主旨讲话中强调,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这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目标相一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奋发有为、勇于担当的进取精神,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彰显了党的崇高使命。

上海大学政党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高立伟:

西方政治危机正在加剧,全球治理失灵日渐凸显,全球治理赤字与日俱增。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能够为改变上述状况贡献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重要主旨讲话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博大无穷的智慧,是中国共产党开出的矫正全球治理失灵、消除全球治理赤字的智慧药方。

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特聘教授 孔新峰:

在构建新型政党关系时,既要做好“务实”工作,也就是讲明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中国取得伟大成就,并与各国主要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就现实问题开展合作;同时还要“务虚”,即在政党自信与政治定力的基础上,围绕中共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与基本方略,与国外主要政党进行开诚布公的对话。

中央编译局国家高端智库核心团队成员、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 王铭玉:

对中国共产党对外话语体系构建而言,中国共产党文献翻译工作者的精神意识至关重要。他们要有担当意识,坚持做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守护者、党的政策理念的传播使者;要有政治意识,把经济话语作为基础、把政治话语作为核心、把文化话语作为底蕴;要有家国意识,善于深刻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价值意义和基本内涵;要有精准意识,关注关键文本、关键词汇、关键对象、关键时刻;要有人才意识,注意培养专业精良、融通中外、全球视野、技术熟练的高水平翻译人才。

中央编译局办公厅副主任 胡长栓:

要坚持语言使用的以我为主原则,广泛使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坚持话语范式的以我为主原则,大胆推介我们党的话语范式;坚持议题设置的以我为主原则,切实掌握关乎人类命运的主题设置。坚定对我们党把握前沿时代问题的自信和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自信,在国际交往中善于以我为主设置议题。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陈曙光:

新时代的中国理论不仅能够解决中国问题,还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在经济方面,中国贡献了“一带一路”“亚投行”等,贡献了新型经济全球化方案。在治理体系改革方面,中国提供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在文化和价值观领域,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新型政党关系等,为解决世界和平赤字作出贡献。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程亚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重要主旨讲话,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意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精髓的集大成者,传承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中的精华部分。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梦”“一带一路”,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中华文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秀传统在当代的演进和具体呈现。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鄢一龙:

中国共产党作为大国执政党,不但是国家的领航者,也是社会的组织者与黏合剂,创新出一种兼顾了统一与多元、效率与开放、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新型国家治理模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院务委员 刘靖北:

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必须加强理论体系建设。要讲好中国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就要有针对性地讲好中国的理论、讲清中国的理论,特别是对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充分、准确的阐释。我们理论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深入的学理化阐释,将其推向世界。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院务委员 贾波:

要从历史维度讲好故事,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视野和责任担当;从文化维度开展对话,展示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与包容精神;从实践维度贡献发展,促进各国政党深刻感知一个真实的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从未来维度谋求发展,为世界各国政党所急需的新的理论和新的实践作出贡献。

国家行政学院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胡月星:

构建话语体系是增强中国共产党影响力的重要举措。这种影响力的核心要素由政治信仰、发展目标、执政理念、精神特质等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中国人民的爱戴、拥护与支持,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具有信念坚定、志存高远、求真务实、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等先进特质,这使我们党的影响力空前增强。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李永胜:

要构建一个相互尊重、彼此平等、协商对话的对外话语体系,而不是“独白式”或“自说自话式”的话语体系,既要注重与世界分享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同时也要认真倾听来自世界的声音。要坚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美美与共,坚持内容为王,创新话语体系,构建真善美统一的话语体系,为世界的和平安宁作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杨光斌:

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起人民的力量拯救了国家;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具备很强的适应力和开创力,使得中国共产党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不断发展至今;中国共产党应根据中国的发展历史和现实国情更好地发掘和传播自身的先进价值理念,构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话语体系,充分展现我们的理论自信。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李永辉:

中国共产党最初成立时虽只是一个很小的政治团体,但自那时候起,她就是一个具有全球眼光、全球意识以及人类责任感的政治团体。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一个政党,还代表了一种政治制度,因此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不能仅仅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政党的角度来讲,还要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 赵可金:

中国共产党的自信主要来源于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走出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走出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当前,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有助于解决正困扰世界的一系列难题,因此,我们有充足的政党自信。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同时也为人类进步事业继续奋斗。

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政党研究中心主任 周淑真:

要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关键是要讲好中国政党制度,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中,执政党和参政党长期共存、肝胆相照、民主协商、团结合作,这些制度安排和运作机制,形成了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政党制度模式。我们应当加大中外政党制度的比较研究,形成系统性、说服力强的理论体系,扩大中国政党制度的国际影响力。

(原文刊载于《光明日报》2018年2月9日第6版)

原文链接:

[光明日报]政党携手,共铸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