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华遗嘱库 老人都“惦记”啥

29.10.2014  13:13

  北京市25家公证处正开展为老人免费办理遗嘱公证的活动。截至本月底,80周岁以上的老人可到任意一家公证处预约登记,2015年6月底前即可办理完毕。

  而遗嘱公益服务早有先行者,为年满60周岁的老人免费进行遗嘱登记的“中华遗嘱库”,历经一年半平稳运行,已为北京不少老人所熟知。

  从中华遗嘱库到公证处,伴随相关知识的普及,“遗嘱”正逐渐褪去“不吉利”的色彩,为越来越多的老人接受和重视。如何立一份有效的遗嘱?老人们“惦记”的是什么?

  【现场】

  “答非所问、逻辑混乱,立的遗嘱就没有什么效力

  清晨的西交民巷宁静安详,成片平房中,一座典雅白色小楼颇为醒目,这里便是“中华遗嘱库”北京第一登记中心。还没到上班时间,等待的老人已将屋外长椅坐满。他们有的来咨询,有的来拿办好的遗嘱证,还有的按早已预约的时间过来登记遗嘱。隆重、紧张、期待……种种神情交织着出现在他们脸上。

  为员工开过简短的早会,上午九点,中心主任吴蕊准时打开大门,引导老人按办理内容各自排队。负责前台接待的小陶举着“预约卡”,逐条向有意办理遗嘱登记的老人们一遍遍解释如何填写。与此同时,另一位工作人员埋头打着电话,通知此前已预约的老人过来登记遗嘱的时间。在这里等候登记的老人已经排到了2015年4月。

  65岁的王琳坐在登记员面前时,距预约已整整过去了一年。王琳一生未育,与丈夫结婚时,对方已有两个孩子。丈夫去世后,她与继子女间已进行过析产,希望未来将自己的财产全部留给外甥女。王琳的头发精心梳理过,还带来一袋子材料,足见对遗嘱登记的重视。

  边询问,登记员边将“父母姓名、过世时间、婚姻状况、房产地址……”输入信息核对表,内容同步显示在王琳面前的屏幕上。仔细核对后,登记员采集了王琳的指纹,并打印出遗嘱,让她亲自手抄一份,整个过程约半个多小时。

  这里负责遗嘱咨询登记的工作人员共有三位,各自坐在不同的房间,互不影响。当经过信息登记、指纹采集、手抄遗嘱等步骤后,为保障遗嘱效力,老人还需要进行精神评估。

  “这是什么呢,哎呀,还真看不出来。”77岁的张娟坐在精神评估师高清的桌前,仔细分辨着“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上的三种动物。“是狗吧?”“狗尾巴不分岔啊。”“是猪?”“猪头上不长角吧?”……看着有些慌张的老人,高清安慰她,“别紧张,慢慢看”。老人总算认出了图中的动物,长舒了一口气。高清又问她“今天星期几”、“这是什么地方”、“高兴的时候喜欢做什么”等数十个问题,老人回答得都很顺利。

  “一般能自己过来的精神方面都还可以”,接待下一位老人前,高清舒展着身体,“也有答非所问、逻辑混乱的,一个月能碰到一两个吧,他们立的遗嘱就没有什么效力了。

  “现在都有点儿钱,能感觉到‘争’了

  “您确定遗产都给孙子了?”“您去前台先抄一遍遗嘱,用黑色签字笔”“等精神评估室空出来了我叫您进去”……穿行在各个房间,充盈着工作人员清晰响亮的声音。每接待一位老人,他们询问、解释、叮嘱,话语一刻不停,还要时时留心、斟酌着用词,对精力和耐心都是考验。

  王琳做精神评估时,陪伴她来的姐姐等在门外。在她看来,今天登记完了,妹妹心里就踏实了。“从去年约上那会儿开始,她就成天想着这事儿,因为她心脏不怎么好,又怕节外生枝,觉得要早做打算。

  66岁的刘山已经抄好了遗嘱,坐在椅子上等着进行精神评估。“以前不用遗嘱啊,现在,都有点儿钱了,不行,能感觉到‘争’了。”预约了一年多,今天终于能和老伴一起把这件大事“了了”,看上去他心情大好。

  办遗嘱,是刘山的小儿子帮他约的,大儿子压根就不知道,而这都是因为大儿媳“太不懂事”。明明自己有楼房,却要占着老两口的公租房,把楼房让给自己弟弟一家住,逢年过节也不来看望老两口。再加上早些年大儿媳不肯要孩子,说要了孩子就没法工作,老两口得把工资补给她,刘山心里别扭。

  考虑到大儿子一家没有孩子,老人干脆什么都不想给他们。目前和老伴住的这套房子,刘山没有处置,打算以后卖了或者租掉,用来支付养老院的费用。另一套房子,他留给小儿子的儿子,自己唯一的孙子——他管这叫一步到位,“儿媳也得防啊。

  【数读】

  奇特遗嘱:捐献遗体、丧事从简、保管生平事迹手稿……

  据中华遗嘱库9月底数据显示,自去年3月成立至今,已有3.8万余名60岁以上老人进行了遗嘱预约。其中1.4万人进行了遗嘱咨询,已成功办理遗嘱登记6700多份。

  中华遗嘱库管理委员会主任陈凯介绍,目前遗嘱库只接待6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个别低于60岁的人过来,表示可以自费,但我们一般不接待,会建议他们去律师事务所办理。”在他印象中,最小有32岁的人希望能够登记遗嘱。

  许多老人会带着自己的遗嘱过来,但只有不到1%的遗嘱在法律上是完全没有瑕疵的。几乎都需要工作人员的纠正,比较多的情况包括对遗产范围的认知错误,比如处分公房的,把已经过户给子女的财产也用遗嘱进行分配的,还有遗嘱书写方法或者用语不规范等等。

  至于遗嘱咨询和登记的内容,绝大部分是房产,占到95%以上。老人们几乎都携带有房产证,还常常不止一个。陈凯表示,存款、古玩字画、基金、理财产品、股票等等也有涉及,但比例就小得多了。“比较特殊的还包括高尔夫俱乐部会员资格。

  除了经济方面,也有个别遗嘱涉及较为“奇特”的内容。“要求捐献眼角膜的、捐献遗体的;要求丧事从简的;要求保管其生平事迹手稿的;要求不给子女,全部捐给公益事业的……但这个可能是气话,后来没有办理。

  遗嘱的内容,老人们基本都不愿意被外人知晓。陈凯介绍,大概三分之一是老人之间互相继承,一般都不希望子女知道。还有三分之一是给子女的,其中一半是因为各种原因不平均分配。也有平均分配给子女,但担心子女之间有争议,仍然要用遗嘱表述。

  值得一提的是,将财产全部留给独生子女的老人,几乎都指定给自己的孩子,而不给儿媳或者女婿。当工作人员询问留给已婚子女的财产是夫妻“共同”还是“单独”时,“给孩子,不给孩子的配偶”成了所有老人的回答。

  《婚姻法》相关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但据第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其中第三种情形即为“遗嘱或赠予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

  【反说】

  “多数人没遗嘱也能解决好问题,不必提倡每个人都立

  中华遗嘱库的火爆,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社会,尤其是老年人对遗嘱的关注与重视,其科普、启迪作用不言而喻。同时,也出现诸多“人人都应该立遗嘱”、“三十岁就该立遗嘱”等声音。北京天驰洪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婚姻家庭专业律师杨晓林则想从另一个角度提醒大家,遗嘱对家庭稳定、和谐的“杀伤力”,也不能完全忽略。

  “如果让每个人都去立遗嘱,反倒会为将来留下一些隐患。”杨晓林表示,过去也发生过这样的问题,老人到孩子家里去,每个孩子家里都给留下一份遗嘱,这样孩子愿意养他。最后去世了,孩子手里每人一份遗嘱。在他看来,立遗嘱跟婚姻法中夫妻可以做婚前财产约定是一个道理。“法律上有这个制度,并不是说每一个家庭、每一对夫妻都要做这样一个约定。我个人意见,在中国目前社会情况下,立遗嘱就是个人的自身选择,不是说值得大张旗鼓地宣传提倡每个人都得去立遗嘱。

  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没有遗嘱一样能够解决问题。“因为对于继承,国家是有法定相关制度的。中国人也有善良风俗,兄弟姐妹之间能够互助互让,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大家并不愿意去法院。

  杨晓林的感受是有数据支撑的,在最高法官方网站“2014全国两会”专题页面下,列出了最高法的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各级法院审结一审民事案件355.4万件,其中“婚姻家庭”占到42.23%,“继承”仅占3.13%。

  作为婚姻家庭专业律师,杨晓林表示上述数据与自己在实际工作中所代理的案件构成也相一致。“媒体现在总喜欢热议,说继承法三十年没有改,到了必须要改的程度。但法院却不太积极,各级立法机构也比较尊重法院的意见。就是因为虽然继承法几十年没有改,但继承的问题好像并不是很突出,我认为数字还是比较能够说明问题的。

  (为保护隐私,文中老人均为化名,涉及到的遗嘱内容已进行模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