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读书报]李永强:“大运营”打造“国家出版名片”

19.10.2015  02:10

未来媒体融合趋势下,媒体生态日趋复杂化,中国出版业的行业职能分化也会日趋明显。大型 出版集团会聚拢更多的资源,在多媒体多领域做大规模。而大学出版社将会在学术出版、思想文化出版、专业出版领域不断专业化和精品化。中国的大学出版应该承 担中国学术发展、交流及推广的平台作用。

今年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60周年,在这个时刻谈起出版社的历史,李永强社长充满自豪和激情。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人大社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一是1955年作为第一家大学出版社的创立。人大社的创立开启了新中国大学出版事业的先河。二是上世纪末人大出版社从‘三千万到三个亿’的飞速发展阶段。在此时期,人大出版社确立了‘以自我扩张为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市场化的管理模式,率先转企改制。图书出版形成了财经、人文、法律、外语和教育培训五大品牌支柱,‘三大译丛’——‘经济科学译丛’‘工商管理经典译丛’、‘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引领汉译现代经管图书的新潮流。人大社一举跨入‘大社名社’行列。三是新世纪以来人大出版社形成了‘一体两翼’——‘以教材精品为核心、以学术精品和大众精品为两翼’的出版格局,逐步建成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第一品牌。在这一阶段出版社完成转企改制,在出版经营管理方面,不断探索适应行业发展的新模式。人大出版社进一步强化‘精品战略’,在教材建设、学术出版、走出去、大众图书、主题出版及多媒体数字化建设的等方面均走在大学出版社的前列。”李永强短短一段话勾勒出出版社的发展历程。

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人大出版社获得了学者的信任、作者的肯定、读者的认可,赢得了社会美誉。2007年,人大出版社获得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荣誉称号。人大出版社是国内少数几家囊括“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等所有国家级出版奖项的出版社。目前,人大社出版物共获省部级以上奖项400余种,在高校出版社中名列前茅。

回首“十二五”:改革促发展

60年发展的成绩喜人,但我们绝不能陶醉于此。”在李永强看来,人大社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继续开拓进取,进一步壮大实力。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谈及过去五年,李永强介绍说,“十二五”期间,人大社的战略目标是抓住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机遇,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改革促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重大项目带动为突破口,坚持走内涵式与外延式并举、集团化、多媒体兼营、产学研一体的发展道路,不断把人大出版社的业务做大做强。现在看来,过去的五年,在出版社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总体发展确保了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确保出版社全体员工的根本利益,确保出版社的健康发展。同时,出版社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在实践中形成了发展新思路、新途径,取得了一系列发展成果,巩固了出版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出版第一品牌的行业地位。

具体来说,“十二五”期间,人大社把以下两个方面作为这里点:一是以改革创新驱动出版事业科学发展。首先,完善制度建设,从而加快社内生产要素流动、强化人力资源整合。以总社社务工作会议和分社、业务部门为平台,对各项改革创新措施和机制进行研讨探索和实践经验总结,提高改革创新措施与机制决策的科学性,加强各项改革创新措施和机制的执行力,及时进行反馈修正,形成改革创新的良性循环制度平台。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制度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劳动用工制度,进一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坚持服务科研、服务教育、服务社会的出版理念,坚持科学的选题战略和精品图书出版战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形态,加强数字化、立体化、多种媒体出版开发力度,确保出版社人文社科出版重镇的行业地位。再次,加强总社控制力,实现重要工作的改革创新突破。实施重大项目社长牵头制,建立跨分社和业务部门的重大项目协调领导小组,统一调配数字出版战略等重大项目的人、财、物,集中力量办大事,为重大项目带动出版社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提升出版社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最后,积极拓展对外合作模式和机制。努力与世界一流出版集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包括数字出版等新业态在内的全方位合作,通过多种渠道走合作共赢、融合发展的路子,提升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二是依托重大项目,创新机制,推动转型。人大出版社在“十二五”期间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出版社转型的有效“助推器”实现稳步增长。在具体工作中,出版社通过项目内容、项目政策、项目人员等全方位保障政策促进重大工程的申报、中标和推进。以国家级项目运作为例,从出版过程来看,人大社始终把保质、按时出好国家级规划项目作为全社重点,社长、总编主管规划项目的出版工作。2012年,人大出版社在总编室专门设立重点项目办公室,负责国家级项目的管理和协调,从资金投入、书号使用、生产安排、图书质量等各个方面规范流程、重点保障、严格管理。在国家级项目的前期研发阶段,出版社重点投入,在资金方面予以充分保障,以使项目能及时启动并按计划实施;同时,社里积极争取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经费资助,为项目运转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例如在“十二五”项目中,出版社就有“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等6个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梁启超全集”获得国家清史项目资助、北京市社科联合会出版基金重点资助,“马克思主义名家文库”2011年入选新闻出版总署改革发展项目库。在书稿编写阶段,社里选派最优秀的策划编辑作为项目负责人,严格按照出版计划,定期和作者交流沟通,对合同签订、交稿时间、出版进度等全程负责;在编校阶段,社里指定优秀的文字编辑对书稿进行加工,保证项目的编校质量,同时在装帧设计、排版等方面予以重点安排;在印制阶段,对用纸生产等环节予以重点监管,保证印制质量。编辑、出版、印制、发行等多个部门联动配合、共同努力,确保各类国家级规划项目能够按时保质地完成。

在数字出版方面,通过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大数字出版项目,加速推进出版社和产品升级,提高出版社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出版社着重以数字化教材平台建设项目带动大课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大力发展数字教材的出版业务。特别是2014年,数字出版争取到一个大项目,从财政部申请到1000万的资金,用来开展数字化教学支撑平台建设,有力地推动了人大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

展望“十三五”:机会大于挑战

在激烈变革和快速发展之中,出版界将迎来“十三五”的开启。这也是李永强当下着力思考的问题。近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新闻出版业“十三五”规划的编制思路中提到,未来五年是我国新闻出版业的重大发展机遇期,是初步形成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格局的重要阶段,是我国从新闻出版大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关键五年。李永强同意这一判断,他特别指出:“新媒体崛起使得媒介生态竞争加剧,给传统出版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但我认为机会大于挑战。

他认为未来行业发展环境有三个有利因素:一是在国家战略层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治国战略,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目标,同时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推进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这些国家政策层面上的支持,是未来中国出版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二是社会需求层面,就国内而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教育及文化消费的需求不断增长,文化精品的供应仍然存在缺口;就国际而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研究中国已经成为未来国际文化消费的一个热点。这些社会现实需求是未来中国出版业蓬勃发展的客观条件。三是行业发展层面,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媒体融合打开了广阔的空间。新媒体在技术上的传播特点需要高质量的内容作为支撑,而传统出版业在内容储备和内容生产上都具有新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在未来媒体融合趋势下,传统出版业的精品内容结合新的商业模式在新媒体搭建的平台上将大有可为。这种媒体融合的行业趋势是未来中国出版业蓬勃发展的创新动力。

因此,在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及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引领时代思想潮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前提下,未来中国出版业的发展目标是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实现转型升级,打造大文化产业,强化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中国成为世界文化强国。”李永强说。

具体到大学出版社,李永强认为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强化自身优势,也就是要在学术出版、专业出版方面进一步夯实基础,壮大实力。他认为:“未来媒体融合趋势下,媒体生态日趋复杂化,中国出版业的行业职能分化也会日趋明显。大型出版集团会聚拢更多的行业资源,在多媒体多领域做大规模。而大学出版社将会在学术出版领域不断专业化和精品化。中国的大学出版应该承担中国学术发展、交流及推广的平台作用,肩负起引领大学学术传播的历史使命,因此高质量的精品打造和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将成为未来大学出版的一个重要方向。

他认为我国的文化产业面临有史以来最好的产业政策环境。“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治国方略下,国家加强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出版业大力支持,令人振奋。特别是在学术出版领域,国家通过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及后期资助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出版资助项目,保证了学术经典及大学前沿性科研成果的精品出版。通过这些项目的策划实施,中国大学出版社依托项目储备了技术、培养了队伍,开拓了新领域,重大项目成为推动出版社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对于“十三五”,李永强充满期待,也充满自信:“人大出版社通过60年来的历史沉淀及‘十二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已经打下了未来五年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坚实基础。”他表示,下一个五年,人大出版社将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新要求制定发展规划,继续坚持正确导向,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服务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服务大教育、服务社会为宗旨,着力推出更多优秀的精品著作,并深入推进出版社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用多层次、多元化开发的“大运营”理念将人大出版社打造成全媒体出版的“国家出版名片”。

把握当下:探索数字出版和多元经营

谈及当前出版社的工作,李永强介绍说,2015年,该社工作的一大重心是实施精品战略,在传统产品打造上更加做深做细。具体而言包括四个方面:1.控制选题:加强选题论证的力度,通过历史选题分析帮助各分社归纳总结选题经验,总结之前选题的不足和缺陷,提高策划编辑的选题判断力;2.优化结构:不断优化选题的业务分类结构、学科布局结构、制品类型结构。人大出版社以教材为核心的一体两翼的总体结构不变,进一步巩固出版社核心产品的市场优势和品牌优势,优化选题结构;3.打造亮点:在教材研发、学术著作、一般图书三大优势及特色领域里积极开拓,多方面挖掘选题,坚持精品战略不动摇,多出亮点好书;4.提高效益:人大出版社始终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一方面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用正确的思想导向统领出版工作,弘扬主旋律,另一方面激发编辑的积极性,让低效益、无效益的出版工作减少,强调编辑责任意识,强化对图书的质量要求。

此外,积极探寻数字出版道路,谨慎探索文化多元经营新领域,也是出版社面向未来的重要布局。首先,人大出版社“十二五”数字出版的战略定位是对传统出版流程的数字化再造,努力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的数字信息服务提供商和数字内容出版的领先者。“十二五”期间,人大出版社依托传统教材出版优势开始了以数字化教材平台建设项目带动大课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数字化建设,大力发展数字教材的出版业务。其次,人大出版社与主营业务结合尝试开拓了培训业务。凭借人大出版社在出版行业的品牌影响力和教育资源,培训业务有声有色。再次,人大出版社创新思路以记录历史的思维发展音像出版,如“剧场影音纪录”项目等,为音像出版转型探索出新出路。

(本文刊于《中华读书报》)

原文链接:

[中华读书报]李永强:“大运营”打造“国家出版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