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刘建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

10.03.2016  12:36

我们之所以要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出于抽象的理论需要和科学需要,而是出于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种提炼和构建核心价值观的活动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共同价值前提和一定的价值共识,多样化就可能导致相互背离和冲突,不仅影响社会和谐,也妨碍社会发展。为此就需要有主流引领,需要有价值共识的建构。

问:党中央为什么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答: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引领国内多样价值观的需要,二是抵御国外强势价值观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各个方面出现分化,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多样化。对此,我们要问两个问题:一是价值观的多样化是否有必然性,二是价值观多样化是否有合理性。显然,在现代社会中,价值观多样化是必然的,全社会完全单一的价值观状态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同时,价值观的多样化也有其合理性,因为它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体现了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同时也体现了社会成员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但是,价值观的多样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存在着向不同方向演化的可能性,因而其中包含着导致社会冲突和阻滞的可能性。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共同价值前提和一定的价值共识,多样化就可能导致相互背离和冲突,不仅影响社会和谐,也妨碍社会发展。为此就需要有主流引领,需要有价值共识的建构。

当然,主流引领并不是重归千篇一律的单一价值观,那样既不利于社会活力的保持,也不利于个人主动性的发挥。仅仅讲价值观的多样化就像仅仅讲价值观的统一性一样,都是不可取的,而最可取的则是在多样化基础上的主流引领,或具有主流引领的多样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目的之一就是发挥引领作用。

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抵御外来强势价值观的需要。西方价值观在当今世界上是非常强势的,它不仅借助于西方国家发达的文化传播,而且还借助于强大的经济、军事和外交实力向世界传播。我们作为一个东方国家,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又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承受着外来强势价值观的很大压力。出于国家安全特别是文化安全的需要,我们需要加以抵御。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西方价值观的合理性问题,二是西方价值观的传播方式问题。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正像任何国家的价值观一样,也有其合理性。特别是西方国家在近代文明的探索与发展中走在前头,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他们所强调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尽管是奠基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但也具有重要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共同价值观”,其中讲的和平发展、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与西方价值观有许多重合之处。而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包括有这些方面的内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接受西方价值观,更不意味着我们愿意被动地完全接受外国对我们的价值观强迫。因为在这种强势的价值观外交中也包含着国家利益的博弈,如果我们不能抵御这种强迫性的价值观输出,不能为自己争取一个自愿地学习借鉴别国价值观,从容建构自己价值观的权利,就有可能动摇自己的国体,撼动国家的根基,造成大的动荡和国家利益损失。

问:形成24字核心价值观表述的依据是什么?其中有没有内在的逻辑?

答: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价值观,但没有明确说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期待大家进一步发表意见。到2013年12月中办颁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才正式确认“三个倡导”的24字核心价值观。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经过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研究和集思广益的过程。

那么,为什么每个层面上都是四个词八个字呢?为什么不是六个字或十个字呢?我觉得这里主要是受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格式的框定。也就是说,在核心价值观提炼概括的过程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表述最先得到了确定,并对后面两个层次的表述起到了示范和框定的作用。这八个字的表述之所以率先得到确认,主要是因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固定表述。它既有民间广泛共识,又有官方权威认定,大家对这八个字的表述有很大的共识。

接下来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观。这是大家最敏感和兴奋的问题,因为涉及一些与西方价值观相近的表述。许多人十分强调这些内容,认为不能把它们看作是西方特有的东西,也有人表示反对或担忧。将这些内容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觉得至少有两点理由:一是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生活的期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人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人们有了更高诉求,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法治等不再是外来的抽象名词,而成为我国现实需要和民众呼声的结晶。要解决当代中国的许多问题,把改革开放向前推进,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就必须发挥这些重要理念的作用。

二是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纳入我们自己的价值体系,有助于化解来自西方价值观的冲击。“抵御”是我们的基本态度,但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拒绝,而是也包括着“化解”在内。如果我们确认了这些理念并做出社会主义的中国化解释,使之成为我们思想体系的一部分,那我们就可以不仅避免因为在有关自由、平等的问题上态度不定、立场不明而带来的疑惑和混乱,而且有效化解了国外价值观对我们的冲击。其实,接纳这些概念和理念也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已有权威表达,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民主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在这里,自由、平等、公正(公平正义)、法治都有了。

至于公民层面的表述,是从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中挑选出来的。

这就是我对24字价值观形成过程的逻辑推测。

问:有人认为24字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属性不够充分,你怎么看?

答:从字面上看,24字表述的多数概念确实并不都是我们往常谈社会主义理论时常用的那些字眼,也不容易说哪几个概念是社会主义所独有的。有些我们常讲的价值理念,比如崇尚劳动、共同富裕、人民至上、集体主义、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等,都没有进入其中。还有,就是24字表述中的“自由”“平等”,许多人认为带有资本主义价值观的痕迹,不同意收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上述原因,一些同志认为24字表述没有体现出明确的社会主义属性。

这里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问题,是一个来源还是多个来源?有同志认为,既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的理念来源当然只能是社会主义传统价值观,来源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中升华出来的价值理念。至于西方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观,以及其他的价值观,都不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

我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可以有多个,其中最主要的是三个:社会主义的传统价值观、西方传统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观。从24字表述看,它的来源确是多样化的,并大体上可以看到三个来源的痕迹,及其与三个层面的某种对应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大体对应着社会主义运动对于理想社会的描绘,对应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对应着西方价值观的来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大体上对应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来源。当然这只是大体如此,不是绝对的。比如第一个层面中的“和谐”一语,就具有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突出特征。

多个来源具有合理性。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具有博大的胸怀,它应该借鉴和吸收全人类所创造的合理成分。其次,我们是在中国背景和中国语境下来进行价值观构建的,我们所概括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它不是一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是中国条件下特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表达。因此,它具有中国文化的特点,并根据中国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核心价值理念。而且,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上的社会主义并不纯粹,相应地我们也就不应该以纯而又纯的标准去要求我们当前所建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之所以要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出于抽象的理论需要和科学需要,而是出于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种提炼和构建核心价值观的活动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离开了当代中国的实际状况和迫切需要,去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来源并不是平起平坐的。各个来源都有其独有的价值,但所处的地位并不相同。中国传统价值观之所以成为一个重要来源,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在中国并为中国人民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方价值观之所以成为一个重要来源,是因为其中的一些理念如民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法治等,在当代中国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西方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遇到过一些我们现在正在遇到的问题,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理念能为我们现在提供借鉴。我们并不是因为崇拜西方文化才来谈自由平等,而是因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需要,才借鉴他们的合理东西。社会主义传统价值观当然是重要的来源,因为我们毕竟是在概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在社会主义传统价值观中,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是其中最核心的内容。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并不只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而且还是思想指导。我们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来吸取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价值遗产。因此,我们不是简单地去照搬中国传统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而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加以批判性改造和创新,并灌注上社会主义的思想内涵,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价值的一部分。经过这样的整合和改造,这些来自不同文化传统的价值理念最后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一个具有社会主义属性的核心价值观体系。

因此,核心价值观前面的“社会主义”四个字并不是多余的,它对24字表述的内容起着规约和指导的作用。我们在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不能只是从思想来源的角度,更重要的是从其社会主义导向和要求去做出合理的阐释。

问:怎么看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未来?它会发生改变吗?

答:其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不断地完善。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一方面它是确定的,因为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和征求意见,并经过中央加以宣布,载入党和国家权威文本。它的形成有其自身的逻辑和合理性,而且经过宣传已为人们所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不确定性。因为提出的时间还不长,人们对它的研究还不太充分,因而作为特定时期的认识成果不可能是完美的。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讲,它应该有更严谨的逻辑和表述,而且由于其特有的重要性,我们也可以对它有更高的期待。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还在进行中,它是一个开放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久的引领价值。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它自身也必然会得到丰富和完善。至于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完善,在多大程度和幅度上做出改变,这些取决于我们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取决于研究的深化以及培育和践行的经验积累,更取决于党中央审时度势的决策。总之,这些是需要未来去解决的,我们现在应着重努力的是按照党中央的布署,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长江学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七日谈”》作者)

原文链接:

[中国教育报]刘建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