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安全面临四大挑战
我国食品安全面临四大挑战——
原料污染、造假、外源性风险加大、科普力度薄弱
光明网北京讯(记者陈海波) 由国际食品科技联盟、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共同主办的2015年国际食品安全大会4月22日在北京举行,美国科学促进会前主席尼娜·费多罗夫、欧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帕特里克·沃尔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孙宝国等数十位中外专家共话食品安全。国家食药监总局副局长王明珠表示,我国食品安全形势继续保持稳定向好势头,但仍面临挑战。专家一致认为,原料污染、造假、外源性风险加大、科普力度薄弱,成为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的四大挑战。
王明珠指出,2014年,我过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加大生产经营监管力度,治理“餐桌污染”取得积极成效;着力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提升食品产业规范化水平;全面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形成社会共治新局面;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打牢食品安全监管基础。尽管成绩颇显,但仍要对食品安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要有深刻认识。
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分析,去年以来,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不断前移,原料污染成第一大风险,涉农企业成高危群体,短期内难以有效化解。食品造假则已成为食品工业的毒瘤,近两年,以恶意添加为主,致人死亡的恶性安全事故已大幅降低,而以劣代良、以假乱真的食品造假的诸多安全事件不断出现。同时,随着我国食品原料进口增幅快速上升,供应链原料来源复杂化,管理难度加大。此外,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与公众科普的力度依然薄弱,“重拾信任”需要强有力的公众科普,及良好的媒体环境。
王明珠表示,2015年,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重预防、抓治本,筑牢制度高墙,用好法律武器,深化改革创新,坚守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食品安全底线。
论坛专家建议,政府应改变目前以抽样检测为主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由抽样检测向过程监管过渡;企业需将食品安全安的风险管理提升至“预防”层次,建立完整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打通媒体与政府、专家深入沟通的渠道,使之能发出“准确、科学的质疑”,变危机公关为风险交流和公众科普。
[责任编辑: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