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揭晓 中国人民大学27项成果获奖

15.12.2014  18:56

近日,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揭晓,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文学等12个学科204项优秀成果获奖。中国人民大学27项成果获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1项。获奖总数与北京大学并列第一。

中国人民大学青年教师张世明独著的五卷本著作《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1644—1945年的中国》获得特等奖。该书写作历时17年,总计300多万字。全书围绕法律规则、经济资源和时空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独辟蹊径地描绘了中国从1644年到1949年三个世纪的社会变迁画卷。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认为,该书可以说“构成了一部具有浓郁个人特色的‘新清史’,在半个多世纪以来都是比较罕见的。

获得一等奖的成果分别是《意义—当代神学的公共性问题》(文学院杨慧林)、《大金融论纲》(财政金融学院陈雨露)、《秦汉社会意识研究》(国学院王子今)、《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研究》(社会与人口学院冯仕政)和《共同体的进化》(公共管理学院张康之)。另有11项成果获二等奖。

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受理的参评成果是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表的研究成果,或在此期间向实际工作部门提交的研究咨询报告。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鼓励社科工作者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展学术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多出精品力作和服务首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