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做客大金融思想沙龙 研讨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
6月6日,大金融思想沙龙(第27期)在明德主楼801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特别邀请到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就新著《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一书发表主题演讲。中国银行研究院王永利,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央党校宏观经济教研室主任陈启清,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朱青,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黄隽,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涂永红等专家学者参加。沙龙由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瞿强主持。
盛松成司长的演讲主要阐述了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基本情况与利率市场化的相关问题。他指出,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商品交换媒介,是一定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集中体现,而现代货币发行的基础是国家信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比特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事实上,由于缺乏国家信用支撑及中央调节机制,比特币容易被过度炒作导致波动过大,进而难以作为本位币履行交换媒介的基本职能。此外,数量的有限性亦使其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盛司长还对货币与商品价格波动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论述。他认为,任何一种特定商品价格脱离一般物价趋势的剧烈波动都源于该商品的供求失衡,而非货币供应的变化。因此,抑制特定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的有效方法是改善该商品的供求状况,而不是从货币供应方面找原因。货币供应只能影响价格的总体水平,而不能决定任何单一商品的价格。
在谈及近期央行降准的背景与意义时,盛松成司长提到,存款准备金率调节对于我国货币供给量的控制的有效性正逐步增强,当前我国的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箱还有很大选择空间。近一年来尽管央行多次将名义利率下调,但实际贷款利率并未下降,而降息与降准政策的结合既能增加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又能增加实际货币供给,从长远看更有利于稳增长。
盛松成司长还简要介绍了利率调整后金融机构存款定价变化情况,列举了我国利率市场化面临的利弊因素,并就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建议。他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应配合市场准入条件的改革。通过适度放宽市场准入要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建立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体制和标准、稳妥发展面向小微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可以形成充分、良性的市场竞争、改善信贷供需关系,使利率政策的调整充分顺畅地传导到实体经济。
王永利研究员对演讲进行了点评。他说道,盛司长对国内外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异同进行了全面而翔实的解读,有助于理解货币在全社会中的发行并流通的过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完成并不以存贷款利率限制的放开为标志,关键在于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形成一个充分竞争的、有制约机制的市场体系。他还鼓励青年学者要敢于挑战经典,结合社会现实变化的脉络进行理论的推演和创新。
涂永红教授在点评中说,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外汇占款在下降跟人民币国际化关系甚密,随着离岸市场的发展,人民币跨境流动对中央银行货币供给机制与渠道产生的影响十分值得关注。
在互动讨论环节,在场师生就存款准备金率的确定机制、金融创新背景下货币与非货币的界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盛松成司长一一做了生动精彩的解答。
《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一书自出版以来获得了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在本书序言中指出,“该书兼顾理论与实践、国外与国内、历史与现实、理论论述与数量分析,结构合理、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论述深刻、文句精炼,既有助于广大读者理解货币供给的有关问题,也有利于我国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的实施。”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也对此书给予了极高评价,称赞其为“对西方货币供给理论剖析最深入、对中美货币政策实践比较研究最翔实的优秀专著之一”。
据悉,盛松成司长1999年即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自2010年起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他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学术功底,在货币、金融领域具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也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较高的知名度。他先后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和《中国金融》等重要刊物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并出版著作九部。最近出版的《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和《金融改革协调推进论》两本著作获得了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各方面的普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