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民政“十二五”:托住“稳稳的幸福”
“十二五”转眼收官落幕,回顾五年来的工作历程,怀柔民政人为百姓提交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成绩单,承托起怀柔百姓“稳稳的幸福”。
深化改革、加大创新创制力度,提升民生保障能力;落实“马上就办”,提升办事效率,减少排队等候,完善服务流程。从“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层面入手,推动城乡低保一体化,扩大救助范围、提升救助金额;从创制系列惠民政策出台,到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全覆盖;从网格化管理,到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
——养老服务事业蓬勃发展。出台《怀柔区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制定《怀柔区托老所管理办法(暂行)》,规范托老所审批登记和日常管理。到2015年底,已完成3家养老照料中心项目建设,目前,全区共有养老机构24家,养老床位3503张,养老床位净增1754张,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数6.5张,高出全市平均水平。为符合条件的6464名老年人投保意外险。鼓励、引导养老服务商、社会组织进入家庭和社区。构建起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格局。
——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完善。编密织牢社会救助体系网底,积极开展“救急难”工作,实现了镇乡街道“一门式”社会救助服务窗口全覆盖。成立区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达到每人每月710元。创建防灾减灾示范社区25个,其中国家级10个,市级15个。积极开展慈善捐赠和救助活动,已拥有6家慈善超市,筹备创建8支慈善专项基金。慈善在社会救助中的作用愈发明显。初步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与临时救助相结合,政府救助和慈善救助相衔接的社会救助体系。
——城乡社区建设稳步推进。深入推进“六型社区”建设,全区90%以上城市社区达到“六型社区”标准;扎实做好社区志愿管理服务,全区共注册登记社区志愿者16222人,占辖区常住人口的12.7%。扎实开展农村社区管理服务创新示范区建设,农村社区基础设施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加快农村社区服务站规范化建设,实现农村社区服务站全覆盖,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模式初步显现。
——社会组织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鼓励引导全区425家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稳步推进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定出台《怀柔区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工作规范》,扶持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发展。启动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十二五”期间,共评估社会组织150家,95%以上达到3A等级标准。积极开展“社区社会组织公益行”系列活动,全区21家枢纽型社会组织带动260家草根型社区社会组织,开展了健康知识进社区、法律援助、应急救助、环境整治等六大项公益服务活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和能力不断提升。
——优抚安置双拥工作成效显著。严格落实各项优待抚恤政策,全面实现优抚退役军人安置政策城乡统筹。进一步做好烈士褒奖工作,加大对烈士纪念设施的建设修缮力度,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修缮、新建(改造)烈士陵园16座、零散烈士墓291座。严格落实军休干部“两个待遇”,加强光荣院管理服务,老人们的休养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提升。扎实做好“双拥模范城”争创工作,在全市率先推出了“临时救助进军营”活动,累计投入177.5万元缓解了856名驻区部队官兵的实际困难。
——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积极拓展民政面向公众的基本社会服务,推进社会事务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成功创建了国家3A级婚姻登记机关,率先在全市以招募志愿者的方式,开展婚姻家庭辅导工作。扎实做好春节、清明节等重点节日祭扫活动的安全保障,连续多年实现安全零事故、零投诉。有效落实“零百千万”惠民工程。率先在全市成立见义勇为协会,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全区见义勇为总人数达到48人。深入开展“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专项行动,帮扶救助困境儿童97人次。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日常救助和集中救助力度,有力保障了APEC、北京国际电影节、“读懂中国”等重大活动期间我区社会秩序的良好。扎实做好94名孤残儿童生活保障,引入民间组织协助救助大病孤残儿童。妥善做好全区2032名征地超转人员的接收安置和管理服务。目前,全区共有福利企业55家,安置1101名残疾人就业,实现月人均工资2259元,高出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31%。三年完成福彩销售总额近2亿元,高标准完成全区34个福彩销售站点形象建设。深化平安边界创建,加强区县界桩的检查和维护,完成了镇乡界线界桩代号的编码工作,从未发生因界线引发的纠纷和矛盾隐患,实现了边界的平安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