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举办“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策略”讲座

06.05.2016  22:35

5月5日中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邀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老师周莉举办讲座,为文学院各班主任及班级辅导员介绍“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策略”的相关知识。讲座从如何了解人的心理、危机的识别、危机的应对、老师的自我调适等四方面展开,介绍了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具体措施。

家乡、经济、学历、星座等因素往往成为了解人心理状况的切入口,但这些并不一定十分准确。周莉介绍道,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现象时,从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这几个层面着眼是更为简单高效的方法。例如有的同学在某段特定时期内容易头疼或肠胃不适,这极有可能是情绪导致生理变化的重要识别指标,此时我们应避免将心理的反应认知为生理的反应。此外,掌握学生的个体规律、成长经历以及社会支持系统,对于了解其心理状态也是更具实操性的渠道。

对于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周莉建议从学生思路是否清晰、情绪是否稳定、沟通是否顺畅、行为是否主动、睡眠是否规律等角度进行考量。例如学生写的文字特别难懂,或者沟通起来令人觉得不顺畅,抑或是令人觉得特别“傻白甜”,这都是值得老师们引起关注的信号。对于这类学生,需要重点关注其学业成就与就业成就、人际关系、家庭问题与社会支持等方面的状况。如果在认知方面产生妄想、幻觉,思维碎片化,在情感方面出现淡漠疏离、紧张不安的状况,或者行为方面有古怪迹象,生活懒散、不修边幅,则需考虑精神疾病的可能。

一旦发现学生潜在的危机苗头,周莉呼吁大家一定不能轻视。因为危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防微杜渐的意识很重要。不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抑或二者兼有之,总能找到合适的渠道去帮助学生。所以面对有这方面困扰的同学,老师们首先应有的态度是不轻视,不害怕;进而关注理解其行为,并且主动询问学生自身的想法,以便采取及时的干预策略。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校医院、朋辈小屋都是可以帮到大家的身边资源,需要时可以前往寻求帮助。

对于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周莉则建议大家一定要注重自我调适。基于人的情感是有限的,而与学生沟通往往需要付出情感,所以要协调好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发展,培养积极的减压方式来克服职业倦怠。讲座的最后,周莉还回答了老师们提出的相关问题。

本次讲座具备较强的指导性,对文学院今后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学院学工队伍专业能力和工作水平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