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刘元春:宏观经济形势的衡量 要超越通俗的“两分法”
目前,有两种共识:一是宏观基本面呈现比较乐观的开局,同时全球也弥漫着比较乐观的情绪;二是大家会发现往前一个季度宏观经济就很难看清,不仅仅是中期,实际上中短期也是如此。而形成这样共识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个原因是2016年是自2008年以来整个世界经济的又一个低点。1月份IMF、世界银行、BIS以及OECD的报告都是这样的认识。他们原来认为2015年是自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的最低点。一般经济较低点时,各大分析报告都会给大家灌输一个比较乐观的预期,给大家信心,当然这个很重要。但目前的确看不清楚,IMF在调整他们的经济预测,世界银行也在调整,这是为什么?因为去年我国的保增长取得了巨大成功,四个季度都固定在6.7%的水平,这出乎了经济分析预测人士的预期,他们的预期普遍偏低,很多人认为在百分之四点几、百分之五点几。当然,目前所有经济分析师都吸取了以往的教训,他们都把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往上调了。他们认为2017年是世界经济底部反转的第一年。
但大家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这样一种判断有没有道理?我们来看这种分析的逻辑。
首先很重要的是,目前世界经济为什么能够起来?大家的第一个依据是美国经济很好,有些经济学家就在讲2017年美国经济非常好,美国经济起来了。但是我们认为这种判断可能是错的。为什么?因为美国经济的拐点实际上在2015年加息之前已经出现了,而不是2016年。2016年美国经济已经摆脱了底部,但货币政策逐步常态化的过程中它的外溢效应并不强劲。很多人把希望放在特朗普身上,认为特朗普会落实他在竞选中提出的积极财政政策,所有对于世界经济向好的的分析都把它依赖于特朗普这样一个不可靠的承诺上,1月份的很多分析报告都是这样认为的,但是这可能存在不确定性。目前可以看到特朗普的财政政策会遇到几大问题:一是3月中旬美国财政悬崖的问题;二是国会阻击的问题;三是国际金融市场本身的压力,特别是美国国债所体现出的一种变化不定的状态。因此,美国财政本身到底积极到什么程度是一个未知数。
其次更重要的是,我们会发现“美国优先”所带来的一系列的外溢性是非常强烈的。最近韩国经济已经不行了,为什么?第一个动力是中国外贸低迷的问题。当然压倒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是美国最近的压力。因此,我们会看到特朗普新政对世界经济所产生的积极效应有限,负面效应超出预期。第二个动力,中国发展很强劲?去年目标是6.5%-7%,今年目标在6.5%,基本上就是底线运行的状态。今年从上到下,从微观到宏观,目标不是强劲反弹,目标是稳中求进。
因此,把这些问题加起来,就可能看到,世界的乐观情绪的确是一种假象,世界经济2016年是底部,只是一个猜想,未被证实的一种猜想。中国经济目前状况的确不错,未来的经济状况也不错。当然,不能以简单的乐观情绪去对待,更不能用悲观情绪来对待中国经济。
因此,目前谈到的基本面,不能简单用一个好与坏来衡量,也就是说要超越通俗的这种两分法,对于宏观基本面情况要有一个更深地研判,才可能会对目前的一些政策举措有一些政策选择。
(本文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本文系刘元春副校长2月2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举办的“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上的发言,本文刊于《证券日报》2017年2月25日A3版)
原文链接: [证券日报]刘元春:宏观经济形势的衡量 要超越通俗的“两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