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建言:联合打造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
市政协常委会上午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问题的建议》,呼吁加强京津冀协同创新,联合打造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联合共建一批京津冀示范基地,促进北京创新资源有重点地向天津、河北转移,强化科技创新的分工与协作,促进三地产业链与创新产业链的有效融合。
【现状】
北京向津冀输出技术合同3475项
目前北京已经具备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和条件。北京技术有力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2014年北京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达到3475项,比上年增长9.4%,成交额达到83.2亿元,增长16.8%,其中电子信息技术、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现代交通等领域输出技术较多。
北京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决心疏解非首都功能,搭建了30个产业疏解合作平台。中关村向周边产业辐射尤为突出,目前中关村企业在河北设立分公司1300家,投资成立子公司768家,在天津设立分公司603家,投资成立子公司658家。中关村与保定市合作推进“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建设,已有20多家企业意向入驻。中关村海淀园、亦庄园、丰台园、昌平园等也与秦皇岛、廊坊、保定、张家口等地开展了协同创新与园区共建。
【问题】
工业企业仅26.7%开展研发
目前北京高端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有待提升,主要表现为顶尖创新人才不足,在全球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领军企业不足。落户难、限购房、限购车、雾霾天气等都对北京引进高端人才带来负面影响。
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制约原始创新能力提升,2013年北京市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为137.2亿元,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水平。
北京企业也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2006年企业研发经费占北京研发经费支出的48.6%,2013年这一比重下降到36.1%。
2013年北京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只有26.7%的企业开展科技研发活动,总计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仅为1.1%,而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这一数字为3%至5%。
【建议】
搬迁机构腾退出空间可用于科技创新
会上,8位常委、委员就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内容建言献策。
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方炎建议,非首都功能,疏解必然要将一些教育、医疗机构甚至机关事业单位迁出北京的城市中心区。机构搬迁后腾出的空间面临二次开发问题,新增项目要符合北京市的功能定位,避免人口集聚,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创新中心的相关项目建设则符合这些条件,应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契机,将搬迁机构腾退出的空间用于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腾退出的空间可建设科技文化产业园区,服务首都经济发展并带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吸引“众创空间”类的机构参与园区建设,按照“空间+服务+资本”的综合服务模式开展园区建设,推进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发展。
政协委员们还建议:应调整首都产业结构实现三大转变:破除大而全的产业发展思路,走高精尖产业发展之路,实现瘦身健体;进一步融合创新与产业链,走协同创新发展之路;进一步摸清家底,促进原有产业升级转型。(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孙颖) 【编辑:曾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