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北京大学2014年新聘博导交流论坛顺利召开

04.12.2014  10:42

11月29日,北京大学2014年新聘任博士生导师交流论坛顺利举行。新聘任博士生导师、资深博士生导师代表及研究生院工作人员120余人参加了论坛。

  论坛现场

北京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陈十一院士出席论坛并讲话。他指出,博士生导师肩负着为北大、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博士生导师的道德素质、学术水平和工作作风不仅关乎教师本人和学校的形象,更是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品德修养和为人处事。他强调,博士生导师就是稳定的、非流动的校园文化的主体,导师的治学精神、态度、方法和做人原则代表了学校校园文化的主流,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陈十一与导师们分享了自己在中美两地教学科研的经历和体会,希望导师们要立德树人,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创新意识;要乐于奉献,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人口研究所所长郑晓瑛教授首先作为导师代表作了题为“做能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成长的老师”的报告。郑晓瑛指出,导师具有终生学习和成长的责任,作为导师除了要教书育人,更要有洁净的身心。师生之间要保持尊重、友谊、均衡、共享、无伤害的师生关系。郑晓瑛以师生共同创新完成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研究为案例,说明了多学科背景下师生相互学习的重要性。郑晓瑛还特别指出,导师要努力做“四传授”“两温暖”,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特长、经历和兴趣,还要让学生感到学习和成长的温暖。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陈尔强教授作了题为“学术道德规范与科技写作”的报告。他强调了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严肃性与重要性。他结合案例,阐述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各种表现形式,以及美国对于研究生培养中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指出在科学研究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术不端不仅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全球学术共同体面对的挑战。陈老师还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总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引发了大家的思考。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严纯华院士分析了北大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强调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关键作用。他指出,研究生导师肩负着重要使命,是学校声誉的奠基者和传播者,是学校校风和优良学风的建设者和示范者,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者,是学术研究的带头人。他特别希望导师们能够自觉遵守师德标准,履行职业使命,为博士生这些未来的科研工作者们树立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的榜样。北京大学不仅要成为知识的高地,更要成为道德的净土。

为了使新聘导师们熟悉研究生从招生、培养,到获得学位、得到奖助等各关键环节的工作流程,招生办公室主任廖晓玲、培养办公室主任贾爱英、学位办公室主任黄俊平和学位办副主任胡晓阳分别介绍了相关工作,特别对导师培养研究生相关的政策规定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为了加强导师之间和导师与研究生院的交流,会议还进行了分组讨论。导师们畅谈了心得体会,认为报告精彩、内容丰富、收获很大。同时,对自己在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咨询,还对学校的导师队伍建设建言献策。

新聘博导的交流活动,是在当前国家大力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背景下,学校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健全导师责权机制、完善导师岗位管理的重要环节。今后,研究生院将进一步探索导师队伍建设的新机制,推动北大研究生教育质量再上新台阶。

研究生院副院长高岱、刘明利和王天兵分别主持了为期一天的交流活动。

编辑:歆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