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讲话精神: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

24.04.2017  07:22
原标题:

  2016年4月24日至27日,习近平同志视察安徽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安徽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一年来,我们把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按照“一大目标、五大任务”,坚持深入地学、系统地谋、扎实地干,省委制定学习贯彻总体安排方案和实施意见,省第十次党代会把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灵魂和主线,明确提出五大发展闯出新路、全国方阵走在前列、全面小康决战决胜、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美好安徽开创新篇的奋斗目标,明确实施五大发展行动的基本路径,制定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若干意见,奋力推动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在安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去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7%,财政收入增长9%,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2%、8.3%,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今年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势头。

   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松劲,着力培育转型升级新动能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现新发展的良方。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安徽时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行动要到位。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坚持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坚决用新供给引领需求发展,为经济持续增长培育新动力、打造新引擎。

  下好创新“先手棋”。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统推进“全创改”,统筹推进“三重一创”,倾力打造创新发展的主抓手、主引擎。特别是抓住国家批复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机遇,会同中国科学院积极创建国家量子信息实验室并将其作为科技创新“一号工程”,把推进江汽与德国大众合作作为先进制造业发展“一号工程”,扎实推进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5年居全国第九位、中部第一位,创新已成为安徽发展最强劲的增长引擎、最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体推进“去降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立足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组合、优化供给结构,坚持系统施策、一体推进。我们制定实施 “1+8+4”政策体系,多措并举扩大有效供给、中高端供给,切实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去年,化解煤炭过剩产能967万吨、生铁和粗钢过剩产能505万吨,商品住房去化周期由12个月降至8个月,实体经济发展的根基更加稳固。

  倾力打造“绿色牌”。良好生态环境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评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抓好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发展壮大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特别是注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行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巩固扩大新安江、大别山生态补偿制度成果,全面推行“河长制”,积极探索“林长制”,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

   弘扬“大包干”精神不懈怠,着力夯实现代农业建设新基石

  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小岗村时指出,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希望安徽“农村改革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我们牢记习近平同志的要求,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丰”。

  先行先试土地确权,增添新活力。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制度。我们坚守“四个不能”的改革底线,紧扣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一主线,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积极探索“三权分置”有效办法,全省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提前一年完成中央试点任务。

  先行先试改革经营方式,增添新收益。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是保障农民享受改革红利的重要内容。我们持续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改革试点成效明显。金寨县作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通过有关政策措施让部分贫困户不用掏钱就能住上新房。

  先行先试改革产业方式,增添新业态。建设现代农业,必须顺应消费结构升级新趋势,在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上下功夫。我们着眼拓展农业功能,创新产品供给,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正在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传承农耕文明的新载体。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动摇,着力增进民生新福祉

  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安徽时强调,多谋民生之利,多办民生之事,多解民生之忧,让人民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获得感。我们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导向,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进一步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坚持精准精确,做到“六看六确保”,即看扶贫对象准不准,确保目标数据要实;看项目安排准不准,确保“五个一批”帮扶要实;看资金使用准不准,确保政策落地要实;看包保到户准不准,确保保障措施要实;看因村派人准不准,确保责任到位要实;看脱贫成效准不准,确保质量、进度、群众满意度要实。坚持严把严管,坚决杜绝“两该两不该”现象,即该进来的没有进来、该出去的没有出去,不该进来的进来了、不该出去的出去了。坚持抓主抓重,在抓好产业扶贫这个关键支撑的同时,针对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占比高这个难点,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健康脱贫工程的实施意见》,切实减轻贫困人口看病就医负担。坚持明责明纪,全面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坚决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切实做到“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

  坚决保障基本民生。习近平同志对我省连续10多年以项目化手段实施民生工程予以充分肯定。我们围绕就业、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加大财政投入,丰富公共产品,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特别是去年我们夺取了防汛抗洪抢险救灾的全面胜利,结合灾后重建谋划制定新一轮水利工程规划,切实补齐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城乡排涝设施、湖泊防洪综合治理等方面短板。

   释放改革开放红利不停步,着力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指示精神,全方位激发内生动力、拓展发展空间。

  围绕“四梁八柱”抓改革。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主体框架要求,突出抓好新型城镇化、司法体制等16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在行政体制、国资国企、财税金融、商事制度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努力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尤其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创新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制度,开展县域医共体试点,探索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三医联动的服务新模式,努力实现“就医更方便、看病更省钱”。

  围绕“双向联动”抓开放。围绕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制定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实施意见,积极促进安徽与上海、江苏、浙江联动发展,省内其他城市与合肥联动发展,省内各城市之间联动发展。强化产业支撑、平台支撑、环境支撑,全面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和市场链,成功举办“开放的中国:锦绣安徽迎客天下”全球推介活动,复制推广35项上海等自贸区改革成果,努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不含糊,着力营造风清气正政治新生态

  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安徽时指出,学习党章是全体党员的基本功,全面从严治党,还得从源头抓起,从基础做起。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强化政治担当,保持政治定力,净化优化政治生态,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旗帜鲜明讲政治、维护核心。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关系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我们坚决把讲政治摆在第一位,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这个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切实做到思想上对标对表、行动上紧跟紧随、执行上坚定坚决。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开展“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引导全省上下坚决做到向习近平同志看齐必须纯粹,对党忠诚必须纯粹,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必须纯粹,为党和人民事业担当必须纯粹,做党和人民放心干净的好干部必须纯粹。

  集中精力抓班子、带好队伍。选人用人是风向标。我们严格执行好干部20字标准,认真贯彻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实行干部基础信息档案、运行情况备案、调整配备预案“三案”精准管理。特别是在换届工作中严把政策程序、严肃换届纪律,顺利完成省市县乡四级党委换届,省第十次党代会圆满实现“作出一个好报告、选出一个好班子、营造一个好氛围”的目标。

  坚定不移倡清廉、反对腐败。净化优化政治生态没有“休止符”,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我们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开展省直机关和高校管党治党“宽松软”专项治理,狠抓中央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保持严惩腐败高压态势。坚持强化制度治本作用,制定四级政府权责清单、涉企收费清单和公共服务清单、中介服务清单。坚持把政治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以良好的政治文化涵养政治生态。

  习近平同志视察安徽时的重要讲话,是我们思想上的“定心丸”、政治上的“定盘星”、行动上的“定位器”。我们要持续、深入、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不懈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作者为中共安徽省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