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布莱恩·施密特入选“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

10.09.2015  12:18

2015年9月7日,应北京大学“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的邀请,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桂冠学者布莱恩·施密特教授来北大访问。“北京大学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Peking University Global Fellowship)系北京大学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该计划每年邀请多位世界级顶尖学者来北大举办讲座、开设课程、开展合作研究,希望借此在北京大学汇聚一批世界级顶尖学者,促进世界一流人才与校内科研骨干的融合。自2012年启动以来,已有20位不同专业领域内的领军人物以“大学堂”顶尖学者身份来校讲学,其中包括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当天中午,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会见并设宴款待布莱恩·施密特教授一行。他对施密特教授将于2016年出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长表示祝贺。他强调,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是北京大学高度重视的战略合作伙伴,两校曾相互举办主题大学日,两校校长也曾多次互访,校际合作有着扎实的基础,他期待施密特教授此次到访能够为两校关系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林校长还向施密特教授颁发了北京大学“大学堂”顶尖学者铜牌。北大副校长李岩松、北大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刘树森、北大科维里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所长何子山、天文学系主任刘富坤、国际合作部部长夏红卫等参加会见。

  林建华校长向布莱恩·施密特教授颁授“大学堂”顶尖学者铜牌

9月7日下午,北京大学“大学堂”顶尖学者布莱恩·施密特演讲会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举行。何子山教授主持了演讲,北大天文学系师生、北大青年天文学会成员以及在京高校的众多天文爱好者近三百人参加讲座。

  布莱恩·施密特教授演讲中

施密特教授演讲的内容围绕“加速膨胀的宇宙”这一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理论展开。他从“人类共享一片星空”这一话题出发,回顾了从中国、希腊等古代天文观测到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后出现的问题这一漫长历程,讲述了宇宙膨胀理论被发现、被提出、被研究的历史。传统观点认为,由于万有引力作用,宇宙膨胀的速度在逐渐减小。20世纪90年代起,施密特教授所带领的团队观测了近50颗遥远超新星的亮度,发现它们实际的距离普遍比传统观点计算得出的距离要远,由此为宇宙正在加速膨胀这一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而加速这一膨胀的动力仍然处于未知的状态之中,解释之一是暗能量在推动着宇宙的加速膨胀。没有人真正深入了解暗能量,也没有人知道是否真的是暗能量在为宇宙膨胀提供动力。正如施密特教授在演讲中所指出的那样,“当我们不了解一切的时候,一切皆有可能。”诺贝尔学奖颁奖词如是说道:“这一理论揭开了此前科学界所不知的宇宙的面纱——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认为宇宙爆发是140亿年前大爆炸的结果,但有关加速扩张的理论令人吃惊。

  演讲会后施密特教授与北大青年天文学会学生合影

布莱恩·施密特教授将于2016年就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长一职。他在演讲中表达了与北京大学合作的愿望。“这是我第一次来北京大学,但绝不是最后一次。”作为这一愿望的延伸,施密特教授一行于演讲结束后来到了位于朗润北园的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KIAA),与研究所诸教授就北京大学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今后在天文研究教学领域的进一步合作展开了深入的座谈。KIAA所长何子山教授以及吴学兵、何锐思等研究人员参与了座谈。座谈会上,何子山向施密特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在天文学科上的发展和概况,包括天文系、KIAA的学生规模、师资力量、研究进展等方面。北京大学乃至整个中国天文学界的飞速发展将为中澳之间在天文学科研上的合作拓开宽广的空间,施密特教授对这方面的合作充满了期待。座谈会持续了一个小时,双方都同意两校在天文学科研中相当广泛的领域展开合作,并初步确定了合作的领域和意向。(文/刘世琪 孙凤梧 张湛伯)

  布莱恩·施密特教授与KIAA研究员座谈

背景资料:

布莱恩·施密特教授1967年2月出生于美国,27岁移民至澳大利亚。1989年,施密特毕业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1年,施密特教授与萨尔·波尔马特和亚当·里斯因“宇宙加速膨胀”的理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施密特教授将于2016年就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长一职。

编辑: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