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留模式”打通农村饮水安全“最后一公里”

08.04.2015  19:44
  “巩留县推行‘供水总站+饮水协会’的管理模式,明确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分级管理主体和责任,提高了供水效率和效益,在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在全疆水利工作会议上,新疆水利厅厅长覃新闻说。
  巩留县的做法有哪些先进之处?为何能获得如此高之评价?带着疑问,笔者赴巩留县进行了采访。
  “大锅水”农民有怨气,水管单位也举步维艰
  据新疆水利厅深化水利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年自力介绍,近年来,巩留县通过修建山口水厂集中供水工程系统,解决了农村饮水水源、水质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农牧民群众的饮水条件和人居环境。然而,供水管理可持续问题始终没有根本性的转变。
  过去,受投资规模影响,巩留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标准普遍较低,造成村级管网供水能力不足,常出现地势低处浇菜园、喂牲畜,地势高的农户没水喝的状况。不少纠纷都因此而起。
  在巩留县阿克吐别克镇红光村村头有分水闸阀井,地势高的民族一队和地势低的汉族二队多次因用水发生矛盾。有一次,一队派人强行关了二队的闸阀,二队派人打开闸阀,双方因此发生对峙。第二天,闸阀井被灌满了牛粪。
  以前,巩留县农村自来水按人头收费,由于喝“大锅水”,有些人养牲畜多、种菜地多,用水也多;有些人没水可喝,但大家交的水费标准却一样。不少群众怨气颇深,不愿意交纳水费。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原来饮水工程管理采取由水管单位“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但农村供水管网点多、面广、线长,水管单位常常四处“灭火”,却苦于分身乏术,农民反映的问题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群众上访不断。
  资金严重不足也成为饮水工程管理的“拦路虎”。据了解,巩留县原来执行的水价为每人每月按1.5元计收,该标准自1997年确定以后,已17年没有调整。即便按人头全部收回水费,供水总站全年水费收入也只有76万元。由于水费收入少支出多,水管单位入不敷出,亏本运行,供水运行管理举步维艰。
  新模式让农民用上公平水
  2012年,巩留县痛下决心,从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入手,推行“供水总站+饮水协会”的管理模式,真正让农户喝上干净、安全、放心的自来水,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改革前,供水管网由县供水总站直接管理到户,管网运行、管理、维护、收费全部由供水总站承担。改革后,各乡(镇、场)成立饮水协会,协会按行政村组建用水小组。供水总站对供水负总责,主要承担水厂制水,供水主管线管护。饮水协会负责各用水小组间配水管网的统一运行、维护,确保辖区内供水管网正常运行;用水小组具体负责村内管网的运行、维修、水表入户、水费收取。大家各司其职,形成了严密的管理网络。
  饮水协会由农民自发选举产生执委会成员及主席,制定相关运行管理制度。同时,通过“一事一议”推荐配水员,根据实际需要民主商定终端水价,确定水费计收方式,实行“一村一价”。
  以阿克吐别克镇为例,根据测算,终端供水成本为4元每立方米,其中,供水总站骨干管网供水成本1.78元每立方米,村级管网运行成本2.22元每立方米。经各方协商,供水总站让利于协会和农户,不计大修、折旧等费用,按1元每立方米计收骨干管网水费,协会自有水价也调整为2元每立方米,因此最终执行的人饮工程终端水价为3元每立方米。
  民主定价解决了供水运行、管网维护的基本经费支出,保障了工程良性运行。
  据年自力介绍,这项改革也曾遭遇极大的阻力。2012年,巩留县水利局提出人饮供水“两级管理”的初步方案,立即引起多种争议,有的部门认为水利部门在甩“包袱”、推责任。巩留县委力排众议,首先在综合农场、东买里乡奥依塔木村和塔斯托别乡升长村进行试点。县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对试点协会“水表入户”给予补助,补助标准为每户80元。
  2013年,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以后,“供水总站+饮水协会”的管理模式开始在全县推行。目前,全县13个乡镇,已有7个乡(镇、场)成立了农村饮水协会,整乡推进“两级管理”新模式。
  “目前集中供水项目的主要管理方式还是供水总站‘一竿子插到底’,这也是造成供水单位运行困难的症结所在,说到底是供水管理体制问题。”年自力说,“通过调研我们深切感受到,改革的动力在群众,改革的智慧在民间,改革的经验在基层。我们认为,巩留县饮水工程‘供水总站+饮水协会’的两级管理经验具有可复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