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发现战国至明清墓葬千余座
中新社北京11月24日电 (记者 于立霄)正在建设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发现了战国至清代墓葬千余座,以及汉代城址、汉唐窑址、各类陶器等文物。北京市文物局官员24日表示,已经对这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墓葬、窑址、地层剖面共计60处遗迹进行整体迁移保护。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24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护与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了以上信息。
今年2月至9月,来自全国各地的9家考古机构、2000余名考古队员,对通州区潞城镇的胡各庄村、后北营村、古城村等地区,展开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共同完成101.3万平方米的勘探(面积相当于142个足球场大小),以及4万平方米的发掘任务。
在此次发掘中,发现了战国至清代墓葬1092座、汉代城址1座、汉唐窑址69座、灰坑8座、水井10眼、道路3条。出土各类陶器、瓷器、釉陶器、铜器、铁器、铅器、料器、皮革器等文物万余件(套)。
今年7月至9月,考古队员又进一步对发掘的汉代城址进行了总范围约50多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查,古城遗址分为城墙基址、城内遗存、护城河和城外遗存四部分,其中城墙基址保存较好,四面城墙基址基本可以闭合,城址平面近似方形,城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
据于平介绍,城内还发现了一条南北向的明清时期的路面遗存和一条南北向的辽金时期的路面遗存;南城墙墙基外侧约11至13米处发现有护城河道遗存,河道走向与城墙基址走向基本平行,宽度约30至50米。
考古资料表明,城市副中心所在区域至少自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大量人口居住,特别是东汉时期,社会繁荣,人口众多,是宜居之地。
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通州区,具有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为代表的大量古建筑、古遗址及优秀近现代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据市文物局提供的数据,目前通州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登记项目236处,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46处。(完) 【编辑:曾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