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西明:去实践,去做个有趣的人

15.01.2015  12:45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尹西明的社会实践之旅,始于2012年的那个寒假。

  他跟随“城乡社会保障资源分配现状调研支队”去往河南,个人社会实践的序幕就此拉开。实践期间,他进行独立采访,参与论文撰写,并作为答辩代表与同学们分享他的实践经历。实践结束后,他和同学一起整合分析全班同学的调研访谈,概括总结“留守儿童”相关问题,获得院级金奖。

  2012年暑假,他担任经管“甘肃教育项目”——“甘沐青春”联合支队总联系人,在经管学院党委前书记陈章武教授的指导下,从全校10个院系招募到43位志同道合的队友,组成联合支队,赴甘肃青海两省六县进行爱心支教并调研“撤点并校”政策现状。调研报告最终提交至中央农村办公室和甘肃省教育厅,项目先后获得清华大学暑期实践金奖、清华农研院“百村调查”特等奖、清华首届中国公共案例分析大赛金奖。支队还获得“中国梦”优秀支队称号。

  在这之后,尹西明又组织参与了4次大型的社会实践。在河南、河北、甘肃、浙江等地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每个寒暑假,他不是在实践地,就是在去往实践地的路上。

  在他的社会实践履历表上,有大大小小的各类奖项和荣誉:院级金奖、案例大赛金奖、百村调研特等奖、挑战杯特等奖,也是2014年校级金奖个人;实践调研报告被多级政府收取,纳入政府政策调整参考体系;实践新闻散见于人民网、《甘肃日报》、光明网、腾讯网等多个大型媒体。

  在别人的眼里,他几乎实现了每一个实践人的理想,他的每一次实践,都成为“经典”被借鉴。但在尹西明自己的眼中,这些收获并不如用心做实践的那颗初心来得重要。“记得苹果的CEO库克演讲时,说过一句话:“每天早上叫醒我的,绝对不是赚钱,而是改变这个社会。”扎克伯格在经管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历时,也说了同样的话“我创业不是为了开公司,而是为了改变世界。”当我们的社会实践出发点带上了短期功利的色彩时,实践本身就可能变味了。所谓的“额外的收获”,与其说是收获,不如说是用心做事的副产品:无论是甘沐青春还是城镇化项目挑战杯,最初实践的动力很简单,那就是“走出校园,去看看这个真实的社会。”

  “走出校园,去看看这个真实的社会”,这个朴素的愿望,推动着尹西明一次次走向更广袤的土地。

阳光总在风雨后

  2013年暑假,作为12个联合支队的支队长之一,尹西明带领支队赴河北廊坊大城县实地调研城镇化。2013年底出国交换回来后,以他为核心的团队用整个寒假的时间研究河北新型城镇化,最终,他们的论文《因地制宜的新型城镇化——城镇化典型模式及推动因子分析》为经管学院夺得了建院30周年以来首个清华大学“挑战杯”特等奖。对此,他一直心怀感恩:“这份荣誉是经管学院1字班200多位师生2013年暑期实践的共同成果,4000余份问卷和12000余名接受采访的村民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也非常感谢大城支队的队友、挑战杯项目组的团队以及项目指导老师吴斌珍教授,没有团队的合作以及导师的细心指导,这一切改变都不可能”。

  实践报告完成的关键时期,正是大三同学的交换期间。课题组的6个同学身处五个国家,必须克服时差的问题,通过视频、飞信等形式在线讨论。“一切并不那么顺利,首先是时间约束,我们6个人中大部分在还外交换,回国时间不统一,加上寒假实习和假期,直到3月份开学后才真正全组相聚。但特别给力的是团队利用邮件、飞信群、微信群和QQ开了十几次远程讨论会。那年春节尹西明没有回家,借了十几本城镇化相关书籍,‘充电’的同时协调远方的队友课题进度。每一次大家感觉绝望的时候,总有队友站出来补充正能量。”凭借对学术科研的热忱、对国家城镇化发展前路的探寻决心,他们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献上了一份精彩的答卷:他们的城镇化论文不但获得了清华2014年挑战杯的特等奖,也正式被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论坛接收。他的团队还被邀请参加9月25-27日举行的的国际会议做大会发言,凭借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体现实际的研究成果,他们的论文以最高票数获得年会的“优秀论文奖”。看到团队成果能够有可能影响到更多的人,为社会带来一点点的改善,尹西明的心里由衷地快乐。

且行且思,一直在路上

  就在“甘沐青春”支队提交报告的当年,国务院叫停了“撤点并校”政策。“实践之前并没有奢望政策会朝着我们预期的方向调整”。尹西明认为自己在实践中只是“填好每一份问卷,对真实情况比较关心,所以会记下填问卷过程中听到的故事和自己的思考”。

  “很多时候,理想都是脆弱的,会被现实狠狠击碎。‘愚’有两种,一种是‘真愚’,另一种是‘大智若愚’。如果你不去实践,不去了解,就是‘真愚’;但你经过调研实践,跋涉万水千山洞明世事人情、了解到阳光背后的疮疤和阴暗之后,仍旧怀着热爱,为改善现实而努力着,就是‘大智若愚’,也就是真正的‘理想主义’”。

  “当我们‘甘沐青春’调研报告获得“百村调研”特等奖,并在清华“三农讲坛”上发表时,时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教授说过一番话:实践不是为了做出什么惊天伟业的成果,而是真正走进中国的社会现实去观察、体验的思考,种下一粒种子,在回来后的生活中慢慢萌芽成长,使自己对生活和生命有崭新的感悟。如果将来‘良心发现’想要去做些什么的话,就是最好的结局”。尹西明把这段话记到了心里。

  六次社会实践,让尹西明成长了很多。“社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可以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且可以促进第一课堂的学习、为第一课堂提供现实的案例,并且利用第一课堂的专业知识来指导社会实践。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领导力组织沟通能力、系统思考社会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自己的全面认知。这些帮助不但对现在的学习社工有帮助,而且的确影响到了我个人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选择。大一暑期实践之后,大二暑假在申请海外研修时,我第一选择就是申请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院的一个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儿童成长的项目,在新加坡半年的交换和学术研究,让我对中国社会以及教育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在以及将来还会持续关注这个话题。同时,某种程度上来说,在连续两次做挑战杯的经历中,我认识到了学术报国,通过学术来提升自我进而影响社会的可能性,所以最终选择了直博。”

  “做一个有趣的人,和更多有趣的人,一起去做有趣的事情,让我们生活变得更有趣。”他用三年,体会出了这句话。

(清华新闻网1月15日电   )

供稿:校团委 学生编辑:长 松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