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业研究所举办2014年第4季度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

24.01.2015  07:32

1月20日,中国就业研究所在中国人民大学求是楼347会议室举办2014年第4季度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司长蒲宇飞、重大项目稽查办正司长级特派员胡德巧,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张莹,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于弘文处长,国家发展改革和委员会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孙中震处长,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武星艳、办公室主任林敏和阿里巴巴集团政策专家郝建彬、张婷等出席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杨伟国、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劳动人事学院数据中心主任、中国就业研究所丁大建研究员以及耿林、葛玉好、涂永前、李洪坚、杨玉梅等老师和研究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劳动人事学院党委书记、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唐鑛主持。

杨伟国教授首先代表学院对政府部门、企业相关机构和研究人员长期以来对就业季度分析会的支持和参与表示衷心感谢,并简要介绍了中国就业研究所和学院与就业相关的研究项目;期望在就业季度分析会的基础上,扩展学院和国家相关部委的课题研究合作,充分利用好学院资源和专家资源的力量,为就业决策做好服务。

在主题汇报阶段,丁大建研究员作了题为《2014年第4季度及全年就业形势分析——基于智联招聘网络数据》的主题报告。

武星艳总经理助理作了题为《苏州工业园区2014年第4季度人力资源情况报告》的主题报告。

耿林副研究员作了题为《基于CIER指数的劳动力市场预测分析》的主题报告。

葛玉好副研究员作了题为《2009-2013行业及区域的就业形势分析》的主题报告。

曾湘泉教授介绍了他本人接受国家教育部委托所开展的《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课题成果。在对政府、企业、学校以及毕业生个人大量访谈的基础上,提出从薪酬保险及福利、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和压力、工作能力与兴趣、工作环境、职业发展、受尊重程度等7个方面进行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评价。通过对四川成都和山东淄博两地1000多位中职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当前我国中职毕业生就业状况具有工作环境较好、职业认同感较高,但薪酬收入低、工作时间较长、岗位培训不足、工作强度和压力较大等特点。他建议,应尽快在中等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推广与毕业生的网络沟通和信息发布平台,为今后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和平台支持。为保证测量的公正客观及结果的有效性,今后我国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与测量应交由第三方机构开展,且以毕业2—3年的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为宜。

在专家点评和自由发言阶段,蒲宇飞司长、张莹副司长、于弘文处长、孙中震处长、政策专家郝建彬、张婷等积极评价此次研讨会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研究改进的建议。大家围绕着预测分析的因果关系、数据有效性、就业统计指标完善、就业质量、创业带动就业、就业工作的概念区分等相关话题,结合自己掌握的情况与现场的领导和专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曾湘泉所长对此次研讨会进行了简要总结。第一,由于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变化较大,特别是劳动年龄人口下降伴随的劳动力供给不断下降,导致我国就业形势判断的复杂性不断上升。在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中应及时加以反映。第二,劳动力供求的数量矛盾、质量矛盾以及能力矛盾等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给经济增长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这些问题都应当成为今后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第三,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就业压力开始显现,在京津冀地区,或者苏州工业园区,传统行业的搬迁或调整过程中都面临这一问题。他提醒大家对此加以关注。第四,在目前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对中国就业形势的判断,应当充分考虑中国存在隐性失业的国情特点,无论是国家统计局目前发布的调查失业率数据,或者中国就业研究所依赖智联招聘大数据发布的CIER指数,都存在着这一局限。第五,他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建立和完善有关就业测量的相关指标,增加诸如岗位空缺数、就业质量等调查指标,并应邀请相关专家,从更加专业的角度去解读我国的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等劳动力市场的指标。最后,他通报了将于2015年4月中旬召开中国就业研究所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的大体设想,并邀请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再次感谢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对中国就业所工作的支持,特别是对中国季度分析会长期以来的高度关心和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