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一小学尝试“打坐代替午睡” 实行两天即夭折

12.09.2015  23:17
原标题:

  新华网广州9月11日新媒体专电(记者田建川)广东佛山一小学校长让全校学生盘腿打坐代替午休,网友大呼“奇葩”。卧室比教室占地更大、消防要求更严,为了一两个小时的午休,政府耗费巨大财力给全体学生配足卧室值不值?精力旺盛的孩子们,每天被强摁着“趴桌睡”,还经常因“乱说乱动”遭受各种处罚。学生们的午休是不是非要等于长长的午睡?

   打坐代替午休 “奇葩”规定两天被叫停

  在教室地板上铺一张报纸,盘腿而坐,双手摊开,手心向上——秋季开学头两天,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的张女士就被女儿的“奇葩午休”惊呆了。她女儿所就读的树本小学要求,用打坐代替午睡,不用再往学校带被褥了。为推广这种午休方式,该小学校长还在校园电视上进行视频教学。

  “这不是胡闹吗?”张女士担心,小孩子坐在地板上不但容易着凉,腰椎也会受影响。树本小学校长巫洪金则认为,打坐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提高创造力,调整呼吸。“我本人坚持十余年了,每天中午和晚上都打坐半小时以上,感觉是有实际效果的。”巫洪金说,他的初衷也是为学生好。

  但不少学生家长并不买账,四处投诉。狮山镇教育局局长余元蕙说,树本小学的“打坐午休”未征得全部学生和家长的同意,也未向教育主管部门报备,巫校长把个人爱好强加给学生,在方式方法上明显欠妥。“打坐是很边缘化的,对学生身心是否有益也没有经过权威的科学论证。”余元蕙说,教育局已要求其自9月6日起停止这一做法,恢复到原来的午睡方式。

  巫洪金向记者坦言,这次做得不谨慎,过火了。“我应该以兴趣小组或第二课堂的方式,让学生自愿报名选择是否参加打坐。”部分受访老师说,巫校长此前因关注教育创新在当地教育系统一直口碑不错,“这件事情对他打击很大”。

  “打坐午休”的背后,折射出小学生午休的现实困境却是严肃的。巫洪金说,他推行打坐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午休场地有限,学校低年级的学生午睡只能上双层的木架床,总担心会磕碰到,“爬上爬下看着都心惊肉跳。”而学校没有一个生活老师,午休看护管理全部由任课老师轮流值守。由于不能午休,任课老师教书之外还要当“保姆”,也是疲惫不堪。记者于8日午间在其中一间午休室看到,几十名小学生睡在铺了木板的大“通铺”上,几台小吊扇吹着些许凉风,一些小朋友大汗淋漓。看护老师时不时地轻声走动,照顾午休的学生。

   场地少、老师缺、难管理  小学午休面临多重困难

  记者在广州、珠海、佛山等地采访了解到,受多种因素制约,小学生午休场地紧张、生活老师缺乏、午休管理困难等问题较为普遍。

  余元蕙说,跟幼儿园、中学不同,大部分小学都不是寄宿制的,学校没有宿舍,也没有专门的午休室和足够的床位。“50%的学生午休都是趴桌子,这种睡姿对眼睛和血液流通肯定都不好,但也真是没有办法。”

  生活老师匮乏同样令人心忧。记者了解到,广州一小学在今年春季开学时,要求压缩留校午休学生人数,并要求申请留校午休的学生家长轮值“午休管理员”,以补充生活老师不足。但这令不少工作繁忙的家长叫苦不迭。记者在佛山狮山镇采访时,不少任课老师也坦言,午休托管要牺牲老师的午休时间,他们不是钢不是铁,身体也顶不住。尽管当地政府对参加午休管理的老师有工资补贴,但他们更愿意把这部分钱拿出来聘请专职的生活老师,“看一中午的孩子,下午还得上课,精力肯定不够。”一名老师说。

  不少受访学生家长认为,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方式管理学生的午休时间,毕竟不少精力充沛的孩子中午不愿意睡觉,可以考虑让他们参加一些午间兴趣小组。一名小学校长向记者“诉苦”,学校也希望尝试多样化的午休时间管理方式,满足不同的学生需求,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统一管理就要增加教师的看护负担,可能还会增加很多安全隐患,学校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加大教育投入 建立专业化托管队伍

  余元蕙说,当前非寄宿小学的午休室多是由学校体育馆、美术室等场所“兼职”的。由于没有明确的全国性政策指引,即使是新筹建的小学也不会规划建设“午休室”,因为这不像课室、功能室一样属于“标配”。

  自2014年教育部、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发文明确禁止收取“午休管理服务费、课后看护费”后,广州、佛山南海区等地先后出台政策,用地方财政资金补贴参与托管服务的在校教师和社会聘请人员,但这也引起了部分人士对财政资金使用公平性的质疑。

  目前,许多小学下午只安排一节课。中午十一点多放学后,家长接回家,下午两点半送回校,三点多又要来接了。有的家长干脆就在校园附近溜达溜达,耗到放学。记者了解到,深圳罗湖区、东莞莞城区、贵阳南明区等地一些学校试点缩短午休时间,下午提早上课、提早放学,让学生放学后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兴趣活动,也减少家长来回折腾接送。有教育专家建议,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在充分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论证,对中小学生午休制度进行改革完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