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白荒草”
在西城区大栅栏街道,有这样一位老人,七十多岁,头发花白,戴一副眼镜,屡屡出现在捐款队伍中,却从不肯留下真实姓名。和工作人员见面的次数多了,老人躲避不过,就指着自己稀疏的白发说:“那就叫我‘白荒草’。”
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近日,记者多处走访找到了这位老人,发现他竟已默默捐款十年,而自己的生活却一直十分清苦。
每次捐款放下钱就走
大栅栏街道干部们对于“白荒草”,早已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如今,每当国内有灾害发生时,老人总是早早赶到街道办事处,留下一沓用纸条包好的钱,纸条上写着三个字“白荒草”,包的钱从1000元到2000元不等。平常日子里,他隔三差五也送几百元到街道,告诉工作人员捐给公益事业。
很多干部对他充满好奇,不仅是因为“白荒草”这个奇怪的名字,更是因为他每次都不会多说一句话,把钱放到桌上就走。于是,每次看到他来,大家都会争先恐后地去和他说话,希望能够问出点什么来,但他总是话不多。
2008年汶川发生地震时,全社会都在为四川同胞捐款捐物,“白荒草”自然也不例外。而当大栅栏街道倡导党员二次捐款时,他又来了,这回他拿出了1000元,依旧是放下钱,转身就走,没有多余的语言。后来工作人员才得知,这1000元是他从本就不多的几个月的生活费中挤出来的。
投身公益十年之久
随着时间的推移,街道干部们渐渐地对“白荒草”有了一些了解,也知道了“白荒草”是老人的笔名,老人自己解释道:人老了,头发白了,稀了,可不就像一堆白色的荒草。
街道干部们还发现,老人用这个笔名发表的文章屡见报端,内容有关心国家大事的,有关注社会问题的,也有感叹民生民情的,他总是用平实的语言发表着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时间长了,干部们还发现,“白荒草”不只出现在街道的捐款活动中,他热衷公益事业已有十年之久。当他得知哪里有孩子因为贫困无法上学,就立刻给寄去了学费;得知附近有困难居民时,又包好钱款送到街道,让工作人员帮忙转交……这样的事情已经多得数不清,而大家唯一记得的只有“白荒草”三个字。
如今的“白荒草”年过古稀,腰已经不直了,走路也开始蹒跚,但他依然定期到街道捐款。
自己生活朴素节俭
大家曾经猜测,老人如此慷慨解囊,是否有高收入?记者多方走访发现,老人是位离休老干部,自己生活非常节俭,住在一间老旧的小房中,屋里陈设也异常简单,除去一张床、一张桌子、一台老电视、一些零碎的生活用品,再没有多余的东西。
许多人对老人的行为表示不解,包括他的子女。子女们生活也都不富裕,最初几年,老人每次捐款,子女们都不知道。有次女儿开玩笑说:“爸,您捐了这么多钱,也给我们一些吧”。“白荒草”却答:“你们自己能挣,我这钱要给更需要的人。”
每当别人问起他捐款的原由,他会淡然一笑:“万事莫如行善乐,只要善款能到达受助人的手里,我就感到特别知足,特别开心。”渐渐地,子女们不仅理解了他的行为,而且也成为了公益事业的一分子。
大栅栏街道的干部们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的善行,但是老人却始终不肯透露自己的真实情况。多年来,他帮助过的人已经不计其数,这些人都在寻找“白荒草”,想要报恩。然而,老人却坚决不让工作人员将他的真实姓名和住址告诉受助人,他说不想给别人添麻烦。
因为他年逾古稀,又是一个人居住,大栅栏街道也曾想为他的生活提供一点帮助。给他办了一张免费的煤气卡,但是老人却坚决不要:“给那些更需要的人用吧,我自己能干。”想要将他列为助老帮扶对象时,他又婉言谢绝,还是同样的理由:怕给别人添麻烦。
记者虽然几经周折,找到了“白荒草”,但老人依然坚持不愿公布自己的姓名。我们也决定尊重他的意愿,让这份无私的爱默默流传。
短评
善行无价
巩峥
都知道干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直干好事。今天,“白荒草”老人的故事又告诉我们,更难能可贵的是默默奉献不留名。
别人有困难时,他冲在前头,荣誉加身时,他闪到幕后。70多岁的“白荒草”坚持十年捐资助人,却从不肯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更不愿给别人添任何麻烦。这样的善行,让人禁不住击节称赞。这是一颗淡泊名利的平常心,一份不求回报的赤子情。
心底无私天地宽。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即使身处陋室,也能俯仰陶然;一个欲壑难填的人,即使金银满室,也会终日戚戚。在许多人被物欲驱使的今天,“白荒草”的出现,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社会上,有人在为老人摔倒了“扶不扶”的问题争论不休,有人在质疑有些善举是否只是披着“慈善”的外衣。相比之下,“白荒草”的善行简单得多,也纯粹得多。
真正意义上的助人为乐,正如其字面意义所显现,是助人,并以此为乐。这样的行为和情感的结合意味着,真正的助人为乐,必定是发自一个人内心的良善,而非其他。公民的道德水平,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鼓励、褒奖这样的善行,并以他们的善行,激活和凝聚更多善的力量。多一些助人为乐的凡人善举,我们的社会道德水平就会上一个台阶。
由此,我们可以说,善行无价!
京报网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京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