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起来 富起来 美起来——山南市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16.11.2017 08:05
本文来源: 林业网
良好的生态环境离不开山南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主动作为、不懈努力。近年来,山南市大力实施“生态强市”战略,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生态美好模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7%以上,县域环境质量考核连续3年位居全区前列……
全域覆盖,构建科学建设保护体系
每年春天,雅砻大地上,植树造林如火如荼,一名名“绿色使者”正在将美丽山南变为现实。
山南市林业局局长阿旺多吉介绍说,近年来,山南市大力实施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等工程,近3年累计完成植树造林51.3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建成千亩造林示范区3处、千亩林果示范区2处、万亩人工种草示范区2处,把山南打造成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建设先行,保护并举。”山南市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构建了覆盖全领域的科学建设保护体系。全面建立“河长制”。实施了羊湖生态环境保护、雅砻河源头生态功能区保护等项目,建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自然保护区1处、森林公园1个,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4处。
——强化节能减排。近3年,山南市淘汰水泥企业1家、黄标车和老旧车1976辆、燃煤小锅炉56台;实施了雅砻河截污改造和12县区县城垃圾填埋场工程,开展了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截至目前,清洁能源普及率、传统能源替代率分别达66.5%、60%。
——稳慎资源开发。实行非金属矿市政府“一支笔”审批制度,创新开展了优化发展环境专项行动,关停取缔和停业整顿违规开采地材企业99家;全力打造“藏中清洁能源基地”,光伏总装机26.5万千瓦,每年节约标准煤5.5万吨;集中开展了矿业企业清理整合工作,绿色矿山比例达到70%。
全程创新,建立长期有效管理机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山南市始终把生态保护作为底线红线高压线,用制度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了联动执法监管制度。近3年来,累计开展各类检查3007次、下达整改通知68份、罚款200余万元。
——建立市场参与建设制度。率先在全区开展了垃圾处理、医废处置、绿化托管运营。主动引导企业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成功引进亿利集团、蒙草公司等优质企业在江北连片荒漠化区域开展沙漠治理、生态扶贫工作。
——建立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实行环保信用与扶持政策挂钩,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企业,按照破坏环境程度严格执法,严重者列入“黑名单”。
——建立环保政策引导制度。制定了政府绿色采购和环境标志产品清单,建立了节能环保产品推广补贴和政府强制采购制度,有关产品政府绿色采购比例达到89%。
全盘带动,实现生态效益多元化
“生态文明建设人人参与,人人受益。”山南市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实现了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建立了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确定了清洁能源、生物制药等“九大产业”,实施了百亩车厘子、千亩葡萄、万亩红土豆等绿色产业“百千万”工程,采取“种、产、销”全程对接机制,初步建成车厘子供应基地。
——建立生态+精准扶贫模式。及时兑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落实生态扶贫岗位4.5万个,引导贫困群众参与造林绿化工程增加现金收入。
——建立生态+城乡统筹模式。整合资金5亿元,完成了全市550个行政村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泽当镇、桑耶镇列入国家级新型城镇化试点,乃东区金鲁居委会列入国家级生态示范村。截至目前,山南市共建成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7个、自治区级生态乡镇43个、自治区级生态村居234个。
——建立生态+搬迁固边模式。通过“生态岗位倾斜、产业扶贫跟进”,创新开展固边富民整乡推进试点工程,优先安排96个边境小康村建设;试点启动了304户、1137人的高海拔生态搬迁工程,引导群众安心守边、生态护边。
本文来源: 林业网
16.11.2017 08:05
平谷区与清华大学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项目战略合作
合作项目包括:1.平谷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和平谷区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研究;2.环境保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