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绿色家园

29.12.2016  08:08
守望绿色家园 ——酒泉金塔县坚持不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回眸
金塔县沙漠胡杨森林公园美景。(资料图)
    
  寒冬,天气晴朗,在酒泉市金塔县沙漠胡杨森林公园里,金色的落叶撒落各个角落,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色彩。
  很少有人知道,50年前,眼前这个树木森森的沙漠森林公园,曾是金塔县最大的风沙口!因为紧邻巴丹吉林沙漠,这里干旱缺水,生态环境脆弱,风沙肆虐,危害极为严重,是全省荒漠化和土地沙化严重地区之一。
  金塔县地处河西走廊中端北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全县土地总面积2819.72万亩,其中荒漠化土地面积1815.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4.4%,以白水泉、明沙窝、东沙窝、巴丹吉林沙漠前端为主的四大沙系对这里形成合围之势,沙漠面积65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3.3%,是绿洲面积的3倍,县境内有18个重点风沙口,全县10个乡镇均受风沙危害,直接受风沙危害的耕地4.5万亩,年经济损失达2000多万元。风沙危害和土地沙化成为制约金塔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金塔县委、县政府把防沙、治沙当作振兴经济的治本措施来抓,始终按照“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聚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艰苦努力,坚持不懈,大力开展防沙治沙。全县干部群众采取砾石埋压、栽插风墙、设置草方格沙障等办法,在各风沙沿线及重点风沙口人拉肩扛,移动土石方、调运柴草、埋压沙丘,先后投入劳力165万个,移动土石方170万立方米,调运柴草2500万公斤,栽插风墙61公里,人工固定流动沙丘1.85万亩,形成了大面积的“人造戈壁”,阻止了流沙前移,使35%的移动沙丘得到基本控制,全县18个危害最严重的风沙口得到有效治理,结束了沙进人退的历史。
  “头顶红柳墩,刮一场黑风,锅里碗里都是一层沙,拉条子拿水冲洗一遍继续吃。没有房子、没有帐篷,就背靠红柳墩搭个窝棚安家。”74岁的“老林业”倪万雄回忆起当年进驻潮湖林场植树的情形,十分感慨。
  独沙窝,倪万雄特别提到的这个地方如今已被绿树覆盖,但在当年却是不毛之地。春天的晚上,寒风彻骨,他们为了御寒,挖了地窝子,上面搭盖了一层又一层树秧,可夜晚依然能看见天空中的星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每年植树的面积都在2000亩左右。
  为了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近年来金塔县构筑了三道防线,即绿洲外围以保护天然植被为重点,对植被退化严重地区实行封禁保护,控制沙源,积极引灌,促进沙生植被恢复,构筑第一防线;绿洲边缘人工压沙、退耕还林(草)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综合性防风固沙林带,遏制沙漠迁移、扩大,构筑第二防线;绿洲内部植树种草,建设农田林网,发展沙生经济林果产业,构筑第三防线。境内森林覆盖率由1983年的0.58%,提高到2016年的4.14%,形成了防风林网交错,经济林果镶嵌,绿色通道纵横的生态格局,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重点风沙口采取砾石埋压、设置草方格沙障等办法,共移动土石方80万立方米,调运柴草350万公斤,人工固定流动沙丘3.65万亩,形成了大面积的‘人造戈壁’,阻止了流沙前移,使沙化趋势整体得到遏制。”金塔县治沙站站长杜自珍说。
  在金塔县,受沙害威胁最大的是被当地群众称为“金饭碗”的鸳鸯池、解放村两大水库,这两大水库灌溉着金塔片60万亩耕地和80多万亩林草地,治理之前年进库沙量达99万立方米,建库至今有效库容减少4100万立方米,减少有效灌溉面积4万多亩,若不从根本上治理,将会使这个重要的粮棉果生产基地变成风沙肆虐、地荒人迁的不毛之地。为此,金塔县于1993年引进滴灌生物治沙技术进行试验,1996年开始规模推行。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在解放村水库周围,围绕“三湖”(鸳鸯湖、金鼎湖、金沙湖)“两路”(环库公路、酒航公路城区段)“一溪”(清泽溪),完成治沙造林1.5万多亩,形成集防风固沙、生态保护、休闲旅游、产业开发为一体,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统一的绿色屏障。全县以此为契机,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在绿洲外围封滩育林育草,防止就地起沙;绿洲边缘营造乔、灌树种混交的防风固沙林带;绿洲内部以大型基、支、干林带为骨架,农田、渠、路林为补充,团、块状零星小片林和经济林共同发展。
  滴灌节水技术的引进,使人们看到了在荒漠干旱地带造林的巨大潜力,这项技术的应用推广尽管前期投资大,但具有不受立地条件限制、树木成活率高、苗期抚育难度小等优势。于是,金塔县全面拉开了利用滴灌节水技术在荒漠干旱地区造林的序幕。在1994年小规模试验的基础上,从1995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决定采取城乡居民共同集资的办法,本着边试验、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开始实施解放村滴灌生物治沙护库工程,经过一期、二期工程建设,至2001年,开穴定植梭梭、沙拐枣、柽柳、花棒、毛条、胡杨等沙生灌木72.35万株,营造了“五行一带”式滴灌生物固沙林带2300多亩。滴灌造林技术的应用,使造林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大幅提高。根据测算,灌木林成活率在96%以上,保存率均在93%以上,乔木成活率在94%以上,保存率均在90%以上,滴灌较漫灌节水73%至76%,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带造林,采取漫灌方式,每年每亩需840立方米,采取滴灌方式,每年每亩节水613.2立方米,苗木长势良好,单株高度平均在1.86米以上,单株阻沙积沙量0.5立方米,阻沙效果十分明显。
  从2002年至今,金塔县共推广滴灌造林面积1.1万亩,其中解放村、鸳鸯池、金鼎湖、拦河湾等地1.06万亩,羊井子湾300多亩,加上2002年以前在解放村栽植的2300亩林地,全县滴灌造林面积达到1.3万亩。这些项目的完成,进一步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有力缓解了白水泉沙系对两大水库的侵蚀,同时为沙产业发展和沙漠旅游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如果没有县委县政府一届接一届的苦干,就没有今天的万亩良田,就没有美丽、繁华的新县城。”潮湖林场场长达军山道出了金塔县干部群众齐心协力防沙治沙的决心和毅力。


金塔县鼎新镇夹墩湾村一处风沙口的人工治沙格。(资料图)

    
  在相继组织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一期二期、国家沙漠公园等项目工程的同时,金塔县启动了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以项目支撑,实现了突破发展。
  金塔县自古以来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居延汉简的故乡,是航天工业的重要基地,对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保障河西走廊可持续发展,保障航天工业安全,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国家和省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县相继组织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一期二期、国家沙漠公园等项目工程。同时,启动了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投资2个多亿的3.4万亩环城防护林建设工程开工,仅2015年到2016年就栽植胡杨10000亩。此外,各乡镇的治沙造林也纳入了财政补助范围,每年全县用于防沙治沙的生态建设资金超过5500万元。正是由于国家、省里的重视和支持,以及全县人民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防沙治沙,才使金塔绿洲得以顽强存在,避免了巴丹吉林沙漠和新疆库姆塔格沙漠两大沙漠的合拢,对生态安全建设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防沙治沙工程的深入推进,铸就了新的辉煌。金塔县沙漠胡杨森林公园4A级景区,正是“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体系的一部分,也是金塔县半个世纪防沙治沙的有力见证,每年吸引国内外游客300万人次,实现收入500多万元。
  胡杨是金塔县治沙造林的先锋树种,俗称“英雄树”“沙漠的脊梁”。为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防沙治沙事业,在国家绿化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下,金塔县在北京举办了以“种下一棵胡杨,洒下一片绿荫,传递一种精神”为主题的共植胡杨、共享绿色资金众筹活动,得到10余位将军和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通过规划状元林、生日林、情侣林、兄弟林、长寿林、祈祷林、团结林、和谐林、圆梦林、梧桐林等各种主题纪念林,让善举与胡杨精神永存。
  近年来,金塔县不断探索研究治沙新技术新模式,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先后从省沙漠所引进仿真灌木治沙、塑料网格治沙技术,与日本东丽公司合作,引进了生命固沙袋固沙绿化试验项目,加快了全县防沙治沙工作进程。
  20世纪80年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沙产业理论。据此,金塔县凭借丰富的光热资源和独特的沙土地条件,按照省委提出的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大地增收、农民增收等沙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政策扶持、规划布局、堵疏结合、龙头带动,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治沙和发展沙产业的积极性,使沙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据统计,至今年全县已累计发展沙产业6.6万多亩。此外,沙漠农业、沙漠建材、沙漠旅游、沙漠光电等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持续壮大。
  金塔人民在长期与沙害斗争中始终坚持全县动员、全民动手、营造与管护并重,开发与保护同步,形成了一届接着一届干,上届干给下届看的接力赛模式。无论形势如何变化,干部如何变动,但防沙治沙的信心和信念没有变。
  金塔县以治沙造林、农田防护林为重点,做到带片网结合、造封管结合,乔灌草结合,显著提高了治沙效果。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不断探索研究治沙新技术新模式,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先后从省沙漠所引进仿真灌木治沙、塑料网格治沙技术,与日本东丽公司合作,引进了PLA生命固沙袋固沙绿化试验项目,拓宽了交流与合作的发展空间,加快了全县防沙治沙工作进程。至目前,全县森林蓄积量达到41.96万立方米,森林资源储备量逐步提高。

金塔县发展的沙生经济作物——沙棘。(资料图)
    
  绿色,是生机,也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金塔县先后作出《关于禁止开发荒地资源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坚持不懈治理沙害的决定》《关于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利用的决定》,始终坚持把防沙治沙工作纳入乡镇部门年度重点工作考核,并围绕“大地增绿、农民增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随着规模治沙造林补助增长机制、治沙造林成果巩固机制、治沙造林社会投入机制、治沙造林长远发展机制的逐步落实,切实增强了防沙治沙工作的后劲和活力。
  金塔县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投资的基础上,按照规划,每年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防沙治沙专项资金,每年用于防沙治沙方面的资金达到5500万元以上,乡镇治沙造林每亩补助200至300元,切实加快了全县防沙治沙工作进程。按照“南护水库、西北防沙、东治黑河、中保农田”的要求,积极开展防沙治沙工作,相继组织实施了解放村生物治沙工程、环城防护林工程、黑河沿岸封禁一二期工程等一系列重点工程,使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为全面开展防沙治沙工作探索了路子,打好了基础。
  甘肃惠成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在荒漠地带累计投资7000多万元,完成梭梭种植4.6万亩,组建了节水科技公司,建起了育苗基地,建成了大墩门、双树、芨芨三个监测中心和高效农业观光园。公司将战略目标定位在高回报的名贵中药材肉苁蓉嫁接生产研发和观光旅游上,现已嫁接肉苁蓉2000亩,长远规划20万亩。可以说,企业在种下第一棵树的时候就埋下了产业经济的种子,经过不懈努力构建起了“生态+经济+公益”互动共赢的产业发展机制,形成了“防沙治沙—生态修复—土地整治—产业开发—防沙治沙”一体化生态梯次循环产业链,以此形成可持续发展治沙的良性循环。
  大规模的产业化治沙,减轻了金塔县黑河沿岸遭受风沙危害的程度,区域内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同时也带动了其他企业和造林大户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目前,金塔县参与防沙治沙的企业有10多家,造林大户有30多户,累计完成治沙造林11.5万亩。
  金塔县以项目建设为主线,以林业重点工程、林果产业发展、林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持造林育林、封禁保护、更新改造和巩固提高相结合,努力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在金塔镇上杰村的日光温室里,清脆鲜嫩的沙葱长势喜人,这种过去只有戈壁滩上才能长出的野菜终于试种成功,而且一次投入多年受益,种植不整枝、不吊蔓、不授粉、不喷药,节水省工,绿色环保,成为当地温室种植的理想品种。
  羊井子湾乡是金塔县唯一一个整建制移民乡,在移民迁入建乡之前,这里“百里无人烟,满地长杂草”,基础设施建设几乎为零。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这里已经是绿树成林,学校、卫生院、各类商店鳞次栉比,而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当地葡萄产业发展迅速,绿浪铺满了金沙滩。
  金塔县以增加森林资源和林果产业升级为核心,提出了打造生态林业、创新林业、科技林业、效益林业。到2020年,力争实现三个突破:在扩大造林面积,完成人工造林11万亩,其中新植农田骨干防护林430条,建设绿色通道250公里;育苗3万亩;完成义务植树250万株;其他工程造林7万亩;建设以城西为主的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提高0.2个百分点,达到4.34%以上,生态建设取得新突破。在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培育特色林果主导产业,新发展特色林果35万亩,林果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争取建成北海子湿地公园、白水泉沙漠公园和潮湖森林公园三个国家级公园。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自然生态与金塔人文结合的生态文化产业,努力构建主体突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同时继续坚持“南护水库、西北防沙、东治黑河、中保农田”的建设方针。在绿洲外围封滩育林,控制沙源;绿洲边缘生物治沙、营造防风固沙林带;绿洲内部植树种草,形成农田林网围田、经济林果镶嵌、绿色通道纵横、优质药草遍布的生态建设格局。立足国家林业政策和投资重点,金塔县将立项实施白水泉国家级沙漠公园建设项目。根据白水泉国家级沙漠公园总体规划,投资8350万元,建设入口综合服务区、胡杨林核心游览区、沙枣林观光休闲区、红柳林休闲游览区和沙地运动娱乐区。积极推进森林公园4A级景区创建工作。完善交通、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规格和综合服务能力,达到景区评级标准。金塔北海子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申报建立北海子国家湿地公园,计划总投资15270万元,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展览馆、观鸟台及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
  “通过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项目的实施,力争在5年时间内完成治理面积50万亩。进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营造防风固沙林,设置沙障治理流动沙丘,进行沙产业开发示范。”金塔县治沙站站长杜自珍说。
  在防护林建设项目上,结合“三北”防护林及农田防护林建设实际,金塔县通过实施退化防护林改造项目,以改造农田防护林为重点,大力恢复防护林功能。投资890万元改造防护林2.29万亩。同时投资21430万元在县城西面营造以胡杨为主的防护林3.2万亩,届时将有效改善县城西部风沙危害的现状。投资54225万元,完成新一轮退耕地还林建设任务36.15万亩。投资996万元,完成完善退耕地还林3.62万亩续建任务,封滩育林建设2.5万亩。
  与此同时,将积极争取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续建、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公益林保护、森林病虫害防控、林果产业发展、林木种苗、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以村为单位,每年每个村建设1条高标准农田骨干林带。规划建设防护林面积4300亩;以县、乡道路和乡镇出入口绿化为重点,建设绿色通道250公里,实现县、乡、村主干道路全部绿化的目标;以建设万元田为目标,每年新发展以葡萄、红枣、枸杞及树莓为主的特色林果7万亩;对区划认定的93.28万亩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及县里划定的各类天然植被封育区、管护区,在酒航路沿线、砂红山、北山等区域集中建设封滩育林区,规划封滩育林5万亩。(酒泉日报记者 陈思侠 摄影:酒泉日报记者 王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