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 关注中共宗教问题研究前沿
12月3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第14期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在人文楼8层会议室举行。本期工作坊以“中共宗教问题研究前沿”为主题,邀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部毛胜副研究员、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蒲长春副教授、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雷春芳副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王超进行专题讨论。马克思主义学院何虎生教授担任评论人,耿化敏、夏璐等校内外青年学者、研究生共40余人参加研讨。
本期工作坊聚焦中共宗教问题研究前沿,从历史学、宗教学、社会学等跨学科对话的角度,拓展中共宗教问题研究视野,论题涉及中国西藏、新疆地区宗教问题的历史与现实、毛泽东对基督教的认识以及当代宗教慈善问题的调查研究等。
蒲长春副研究员回顾了藏传佛教历史上的寺庙内部管理体制以及新中国经过民主改革后的寺庙管理,并结合中央党校有关部门的一手调研资料和哲蚌寺的典型案例,深入分析了西藏地区宗教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突出问题。他指出,西藏自治区对此前的寺庙管理模式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对驻寺干部和民管会僧尼进行了组织整合,对组织架构和组织功能进行了优化,创新理念,实现一体化社会治理,因势利导,塑造了地区和谐的政教关系。蒲长春围绕藏传佛教“去政治化”问题、自我革新问题、宗教理性和宗教问题治理表达了个人观点。
雷春芳副研究员从历史角度梳理了从清朝至当前的新疆宗教工作的发展脉络,分析了清朝政府、民国当政者、新中国成立后处理新疆宗教问题的思路和政策措施,进而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分析当前新疆宗教问题的现状出发,探讨了加强和改进新疆宗教工作的思路和方向。结合当前宗教极端思想渗透蔓延这一现实课题,雷春芳认为中央高度重视新疆宗教工作,为此保持长期稳定的宗教工作政策,审慎稳妥处理地下教经点问题,高度重视加强爱国宗教力量建设,以及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包括宗教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毛胜副研究员提出,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在认识基督教上有一定的历史过程。他从毛泽东对司徒雷登的评论说起,认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对待基督教的基本态度主要有三方面:尊重和保护基督徒的宗教信仰自由;发展中国共产党与基督教界的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同时,他分析认为毛泽东认识和处理基督教问题的经验,对其后中共关于基督教的方针政策产生了影响。并指出,梳理和分析以上问题,对于我们理解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基督教本土化大有裨益。
王超博士基于江苏省内13个地级市宗教慈善问题的实地调研数据,介绍了江苏省基督教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现状,归纳出江苏省基督教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四种主要做法和主要经验,分析了当前中国基督教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发展趋向。他认为,基督教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既是其践行信仰、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也是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途径。在基督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过程中,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应当秉持“保护、管理、引导、服务”的宗教工作理念,最大程度促使基督教积极作用的发挥。
工作坊点评环节中,何虎生教授总结本期工作坊的主题紧扣时代热点议题,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角度,为执政党和国家宗教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出了有益的建议,指出四位主讲人的研究既有历史研究的纵横感,又有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同时又体现出中国人民大学党史学科将学术研究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的优势。
在互动提问环节,与会师生围绕当前国家对西藏、新疆问题的认识与治理、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问题、宗教慈善与经济发展、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方面展开交流和对话。
中共党史学科青年教师工作坊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史系、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院联合主办,其宗旨在于追踪党史学科前沿动态热点,关注新领域新课题新成果新方法,增强青年党史学者的交流对话,提升党史研究的境界水平,推动中共党史学科品牌建设。该活动自2013年11月创办至今,已经举办14期,并结集出版《青年党史学者论坛》(第1辑),在校内外和党史国史学界产生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