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于学术的乐土:“达人来啦”学术专场经验分享会举办

24.11.2014  19:11

11月23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达人来啦”系列经验分享会的第二场之“学术专场”举办。本次分享会特邀三位“学术达人”,分别针对如何选定科研领域和方向、如何处理好学术与实用的关系、如何寻找学术论文的切入点等问题分享自己的经验体会。艺术学院康逸琨同学担任本期特约主持。

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毕业生、2014年“学术之星”吕利丹在攻读人口学博士期间,曾荣获吴玉章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多项荣誉,在学科重要核心期刊发表了八篇论文,并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教育公平研究”和“中国少数民族儿童生存发展状况研究”两项国际项目相继聘为研究顾问。她针对如何潜心科研、选定科研领域和方向等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谈及“如何走上科研这条道路”的经历时,她强调了大学时期的朋友对她学习态度的影响,并将导师的悉心指导也看作一个重要因素。在向同学们介绍她的科研之路时,她将学习的过程比作修炼的过程。她认为,学术研究既是学习知识,又是砥砺品性。在选定科研方向上,吕利丹表示是个人经历与学术环境的共同塑造让她选择了现在的研究方向。她还提出,跨学科、多领域的学术基础为某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条件,当你在其他方面有所涉猎时,对专业知识也会有更深刻的见解。

2014年“挑战之星”提名奖获得者、新闻学院博士生翁之颢曾作为大陆学生代表参加海峡两岸大学生新闻营,2012 年至今署名参著、参编教材、学术专著4本,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三篇,2013 年提出微信媒体应用课题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高度重视,同年受邀参加央视新闻微信研讨工作,2014 年主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微信布局项目。访谈中,很多同学羡慕翁之颢丰富的学术经历,也希望能获得同样的学术机会。翁之颢告诉同学们,学术机会的获得有赖于“不吝惜自己的面子,勇于接受挑战”。翁之颢认为,很多时候与年轻导师交流并组成团队往往更能碰撞思维的火花,得到学术指导和支持。在“学术与实践的关系”这一问题上,他以自身经历阐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过程中可以为学术研究积累大量资源与素材。他指出,学术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不要为了功利去做学术,当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大量的资料搜集和知识积累后,学术研究的过程也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

2014年“诚信之星”郑日强坚持“内诚于心,外信于人”,硕士期间平均学分绩3.92,成绩名列专业第一,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社会实践优秀辅导员。在学术研究中,他将学术诚信作为重中之重,对实事求是的学术规范作了详细解释,告诉同学们如何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得出自己的原创思考。在大家关心的学术论文写作方面,他提出重点是提高科研兴趣,找到合适的论文切入点,并就如何找到论文切入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释。郑日强强调了专注细节的学术态度,只有进行细致的把握,才能严谨地完成学术研究。在论文写作方面,他强调三“”:有对自己研究领域的兴趣、有对自己学术水平的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具有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新意。在此基础上,他还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创建的“RUC学术宅基地”微信平台。这是一个鼓励同学们针对学术问题的相互交流,积极寻求学术创新的新思维,满足学生对于学术方面指导的诉求的“小天地”。

针对论文写作这一重点问题,吕利丹和翁之颢也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吕利丹认为,收集一手数据是论文写作的重要条件,投入实践是获得数据的重要方法。翁之颢强调,论文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知识积累与实践积累的必然结果。论文的选题不要大而无当,而应切口小且深入。

观众提问互动环节中,三位达人就理科思维对大学思考方式的影响、怎样获取第一资料等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

分享会后,不少同学表示,很开心能与“学术达人”们面对面交流,更加了解了学术研究的魅力。新闻学院吴梦屺同学表示:“对我来说,能有机会近距离与学术上有所成就有所感悟的师兄师姐们面对面,分享他们的经验成果,觉得非常难得与感动。在短短两小时的访谈时间里,我感受到师兄师姐们传递出的学术正能量,自身在学术方面也有了新的想法与认识。”来自环境学院的况彩菱同学表达了对师兄师姐们的感激之情,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在毕业后也与师弟师妹们分享自身的学术体会。

达人来啦”系列专场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朋辈学业发展中心主办,法学院分团委协办,学生工作通讯社承办。为保证覆盖面更广,更好地满足不能来到活动现场的同学们的学习需求,本次活动全程录制视频,并将在制作完成后在“新生入学导航网”和“乐学网”上发布。“达人来啦”系列分享会之实践专场将于本月30日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