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哲大会快报】第6日 继承传统、学以成人

20.08.2018  20:30

编者按: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全体大会“传统(Traditions)”于8月18日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教授共有四位,他们分别是Anne Cheng教授、Paulin J. Hountondji教授、赵敦华教授和Mercedesde la Garza教授。

在全体大会“传统”结束之后,举行了以“差异、多元性、社群”为主题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的主讲教授共有三位,他们分别是Tan Sor-hoon教授、Ram Adhar Mall教授和王中江教授。

晚上,捐赠讲座“王阳明讲座”举行。本次讲座的主持人是陈来教授,主讲人是杜维明教授。

全体大会:“传统

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的全体大会“传统(Traditions)”于8月18日早9点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Karan Singh教授是本次会议的主席,主讲人Anne Cheng教授、Paulin J. Hountondji教授、赵敦华教授以及Mercedes de la Garza教授,围绕“传统”这一主题,从相当不同的、相当多元的视角出发,在充满多样性、对话性的思考中兼容自身民族、国家的本位意识,发表了精彩演讲。

  现场

第一位演讲者是Anne Cheng教授,她的演讲题目是《我们是否仍在学以成人?——传统与传承之间的连续性》。

Anne Cheng教授认为“我们如何能够学以成人”实为整个儒家传统的核心问题,并且依然被追问和反思。

她的独特质询在于——儒家传统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及其所反映的世界观具有何种程度的普遍性?

追根溯源,这一问题的核心被她归结为中国古代礼教的宇宙人类学哲学基础(所谓“天人合一”)和其连续性特征;她由此进一步认为,这一连续性的充分表达就是“”,孝被认为是儒家所宣称的普遍性中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孝经》的爬疏,Anne Cheng试图论证——孝通过成为与“天—地”活动具有同源关系的人类活动的推动者本身,并且通过在所谓“自然”事物的秩序中奠定政治秩序,而为整个儒家世界观塑造出“宇宙—政治”维度。

并且,从《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到王阳明在《大学问》中的箴言“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再到近代蔡元培“中国为一人,天下为一家”的呼吁,这一思路的连贯性体现了“宇宙—政治”图式从古代到现代的持久性,这种图式处在“中国”和“天下”的类比并列之中,从而将中国所同时要求的“中央之国”的中心性和“普天之下”的普遍性联合了起来。

由此,儒家世界观的普遍性特征就在这个语境下得到了证成。

第二位演讲者是Paulin J. Hountondji教授,他的演讲题目是《上帝道德化?回到人类,世界和平之境况》。

Paulin J. Hountondji教授开宗明义,他认为宗教极端主义是当下世界和平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以上帝的名义为恶行合理化成为极严肃的问题,因此“上帝道德化”——即对我们“利用”上帝的行为进行道德化——就成为紧迫之事。

在宽容的基础之上,Paulin J. Hountondji教授提出的问题并非本体形上层面对“上帝是否存在”的质询,而是:“如果您信仰上帝,借助这样的信仰,您要如何行事?这样的信仰对您的行为举止,对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又有何作用?

他认为对此其决定作用的甚至不是某人是否信仰,而是其行动是否有良知,是否合道德,宗教身份或者宗教语言不能抹除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之中可能存在的任何应受斥责的那部分,上帝也绝不能被当作行恶的借口,他因此提出“有节制地使用上帝这一概念”。

Paulin J. Hountondji教授相信,在我们所希望的普世的对话中,从中必须能够找到真正意义上世俗的语言,能够找到无需他人对我们的信仰和宗教信条的赞同为前提的概念与术语。

在个别的宗教之外,在那些宗教所及的礼仪和信仰之外,我们必须听到“良知的声音”,必须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规范与价值——例如同全世界人们都会同意的世俗十诫,也就是说——达成“上帝的道德化”。

第三位演讲者是赵敦华教授,他的演讲题目是《从“学以成人”到“学以通达”》。

赵敦华教授全文所讲授的是关于传统起源、传统流传以及传统对于当下生活之意义的哲学思考。

从《论语》出发,通过对《论语·学而》开篇的诠释,通过对《论语·尧曰》中“五美”和柏拉图《理想国》“美好城邦”所需德性的类比,赵敦华教授试图说明在传统起源的意义上,“一个传统起源于经典的诞生,而经典是教师和弟子们的共同创造,不独儒家传统如此,其他传统全是如此。

而从传统的起源到传统的流传,赵敦华教授从《周易》之《系辞》出发,他认为如果把《系辞》的哲理当作传统之变的形式,并将其与当今学者表述传统的历史、经验和变革等内容结合起来,对我们今天理解古今中外传统的特征和趋势将会有所启发,从中我们可以通晓的经验庶几是:传统之变不等于历史流变,传统的原意是遗产,遗产既是继承也是排斥,还是积蓄;任何一个有活力的传统,都要把适应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经验教训保存下来,传递下去。

同时,赵敦华教授也对当今世界传统的变革之剧烈表达了反思,这似乎也说明,继承传统、学以成人仍是未竟的、生成的问题。

赵敦华教授以一段期望作为其演讲的结尾: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学以成人”,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人随着传统的改变而改变。

我们不但要学习如何改造传统世界,而且要学习改变自身;不但要学习自己的传统,更重要的是学习他者,包括其他传统、其他文化、其他专业,用以改变我们自身。

作为爱智者的天职,这无疑是令人感到幸福的工作。

第四位演讲者是Mercedesde la Garza教授,她演讲的题目是《玛雅文明中关于人、世界和时间的思考》。

Mercedesde la Garza教授带来了玛雅的独特文明传统,她向人们说明要想了解玛雅文化,我们不能脱离孕育它的神奇的自然环境,因为玛雅文明的宗教和艺术创造中,随处可见被象征化的动植物形象;此外大自然的力量、谷地和山川都激发了玛雅人去思考宇宙的起源和世界的运作,思考如何在城市中心构建神圣的空间,将这些空间当作微型宇宙。

她介绍了古玛雅人的创世神话《波波尔·乌》,如果说创世神话保留了一个民族集体的深层记忆,那么它反映的就是玛雅人“将植物和动物纳入自己的生命,使得人与自然共通”的观念,以及它们对于自身有限生命的反思和对于自身同时作为神的侍者和宇宙的原动力的身份的尊重。

同时,Mercedesde la Garza教授也说明了对于玛雅人有重要意义的时间观念,作为最重要的宗教概念之一,对生命意义和人性的思考也是前西班牙时期玛雅人时间观的一部分,Mercedesde la Garza教授着重介绍了玛雅人对于日常现实时间的测量和对神圣时间的象征崇拜,同时也以“人与动物的兄弟之情”为例介绍了今天的玛雅人对于世界和人类的独特想法。

专题会议:“差异、多元性、社群

在全体大会“传统”结束之后,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专题会议“差异、多元性、社群”于8月18日11点10分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本次讲座的主讲教授共有三位,在主持人Vincent Shen教授对于讲座主题做出简单陈述之后,三位教授发表了演讲。

第一位演讲者是Tan Sor-hoon教授,她的演讲题目是《多元文化世界中的儒学》。

Tan Sor-hoon认为在当今中国儒学正强有力地复兴,而儒学的传播是否等价于全球范围内的中国化呢?

她认为,通过关注儒家传统内部的文化多样性,并且规避容易走向霸权主义及帝国主义径路的文化优越性,这些不可取的可能性可以被避免。

论语》中强调文化多样性、规避文化优越性的这些理念,可以作为思想资源被熔铸于一个适合于多元文化世界的基于互相尊重的文化互动模式。

  现场

第二位演讲者是Ram Adhar Mall教授,他的演讲题目是《如何对待差异?——关于同一性、差异性与重叠性的逻辑》。

Ram Adhar Mall教授旨在讨论和辩护的中心论题是:人们面临的问题不在于如何消除差异,而在于如何正确的对待差异。

如果哲学理性或思想是指某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事物,那么毫无疑问,至少在作为一种典型哲学活动或作为一种规范性思想的层面上,它的确如此,也就不能也不应该被完全等同于某种具有西方或者非西方特质的事物。

因此,对于哲学理性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将其视为一种立场中立的工具而非某人的私有财产。

Ram Adha rMall教授认为我们目前迫切需要的是一种自由的、哲学多元主义的逻辑基础,这种需求事实上亘古有之,为此他提出的适应性的解决方案是回顾耆那教的七值逻辑模型。

第三位演讲者是王中江教授,他的演讲题目是《“明同异”:中国古典语境中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共同性》,他向大家呈现了中国古典语境中多重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共同性概念,并区分出四个维度。

他认为,中国古典语境中多重“同异论”的第一个重要维度和层面是它对世界“共同性”的认知和认同,这尤其体现在“心同”、“理同”两个概念。

第二个重要维度和层面是认为事物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它的现实意义在于彰明社会的和谐建立在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之上,而不是消除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结果;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智慧来源于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而不是依靠单一的声音和主张。

第三个重要维度是认为事物的“同异”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和相互成就,王中江教授以《墨经·经上》所载“同异交得”论述之。

第四个重要维度是认为人既有各自的偏好和不同倾向,同时又有一定的共同立场,当下的术语表达为“多元”与“共识”。

最后,王中江教授给出结论,即在当下我们要在共同的世界中充分享受共同性,也要在不同的世界中尽量分享差异性,就像怀特海所说的那样:“人们需要邻人们具有足够的相似处以便互相理解,具有足够的相异处以便引起注意”。

捐赠讲座:“王阳明讲座

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的捐赠讲座“王阳明讲座”于8月18晚上6点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本次讲座的主持人是陈来教授,主讲人是杜维明教授,他的演讲题目是《精神人文主义:己、群、地、天》。

杜维明先生解释了儒家视野下的“学以成人”,杜维明先生认为在儒家传统中,“学以成人”首先是成为一个“个人”。

这意味着此“”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固化的而是活生生的,是一个在此时此地的活着的人,他需要在动态过程中发展。而能认识到这种具体性的就是我自己,其起点就是此时此地我对自己的觉知。

所以杜维明先生特别强调自我意识是进行学习与成就自我的关键,虽然儒家重视关系,但非常强调以树立自我,以自我意识作为出发点,才能获得方向感与定位感,这是“为己之学”,是“匹夫不可夺志。”同时“个人”又是关系性、情境性的,承担特定的社会角色。

人的诸多被赋予甚至注定的关系在儒家看来不是束缚,而是提升充实自己的契机。而成为一个合格关系中的个人,本身就意味着增进社会福祉。

为己之学”是一种体知性学习,诉诸身心整体,关乎生命的转化,同时它是一种有整体性意义的学习,它不是仅仅关乎具体知识、技能、职业等,而是每一次学习都指向“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学习需要“自我意识”为关键的“自我认识、反思、批评”过程,并最终需要发现内在于自我的本源意识,陆象山发扬孟子的“先立乎其大”的学说,即是强调认取这固有的“大体”、“本心”,它不能靠依赖于任何外界事物而获得。同时,此心又是关联性、连通性、生成性的。

在这种学习中,每个人都是动态的关系中心,并不断与其他中心互动、对话。自我永远不丢失中心地位,又永远向外界开放的,与人与天地互动,“万物皆备于我”不是想象而是可以实现的状态。

  现场

杜维明先生认为儒家理解的人是有所有存在构成的连续体中的一环,也是存在的连续体不断发展协调的产物。

提倡存有的连续性的中国哲学认为人与物,物质与精神等都不是隔绝的,正如“”的概念启示的那样。但人类的确有独特性,而且人类的心灵可以与存在连续体中的一切进行感通。

孟子、程颢、王阳明都非常强调人心感知到“与万物为一体”的能力。这种全面的的感通指导我们克服利己主义,地方主义,民族主义,同时也克服人类中心主义。

儒家理解的人与天地密切相关,正是根植于人心的与天地万物感通的能力让人类伟大。

儒家的人文主义不同于世俗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不排斥精神领域与自然,是一种综合自我、群体,神性与自然的精神人文主义。

在杜维明先生看来,《大学》所叙述的修齐治平即是学以成人的地图,它提倡不断修身,超越封闭的自我中心,向所有人沟通、对话,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共同善,并实现更广大的自我。

杜维明先生坦言他自己珍视的价值观一定也是语境化和历史化的,同时他知道世界上还有无数的有独特性的心灵,各是一中心,保持自己的中心并与其他中心不断感通是一个学以成人的过程,这将服务于人类的共同问题与命运。

相关链接:

具体会议议程及时间表可登陆 世界哲学大会官方网站 查询

世界哲学大会开幕!这些著名学者都来了!

【世哲大会快报】首日:从精神到仁爱

【世哲大会快报】第2日 自我与良善生活:从表达到理性的反思视野

【世哲大会快报】第3日 社群与边缘处哲学:从克服孤独到同情为基的道德

【世哲大会快报】第4日 洞见与理解:由第一手知识到达透彻的理解

【世哲大会快报】第5日 从自然与生命的探讨到仁与正义的认知

编辑: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