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就业“温暖开局” 登记失业率创近年新低

26.04.2017  07:11
原标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4月25日公布了一季度就业情况。从就业指标看,一季度就业工作温暖开局,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态势,近几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首次降到4%以下。

  专家认为,经济持续发展是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基础,新经济、新业态正为就业提供助力。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总量压力仍然较大,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这就要求就业优先战略在创造良好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保障劳动者权益等方面有更大作为。

  成绩 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334万人

  对就业态势的乐观判断有一系列数据佐证。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介绍,2017年1-3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34万人,同比增长16万人,增长幅度超过去年。一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3.97%,环比下降0.05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07个百分点。这也是近几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首次降到4%以下。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2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1万人,均同比增加3万人。

  人社部近日发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也显示,市场用人需求回暖,招聘和求职人数均有所增加。一季度市场招聘人数同比增长7.8%,求职人数同比增长2.1%,求人倍率1.13,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06。

  “这几组数据与宏观经济数据透露出来的信息比较一致。”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我国GDP增速从去年前三季度的三个6.7%,到第四季度的6.8%,再到今年一季度的6.9%,划出了一条平稳的上扬曲线,大大促进了就业的增长。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调整加深的情况下,就业局势仍然保持了基本稳定。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四年都在13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调查失业率也都维持在低位运行,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卢爱红表示:“从今年的情况看,一季度的就业工作‘温暖开局’,形势还是比较好的。”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据卢爱红介绍,新一轮就业政策有几方面的特点:一是进一步调整完善了宏观经济与就业政策的协同,在实现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良性互动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二是在创业资金的支持、重点群体的就业创业、失业风险的防范等方面支持扶持的力度上都进一步加大。三是拓展就业的新空间,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发展。

  助力 制造业房地产业用人需求增长

  经济的持续发展是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基础。专家认为,从宏观经济层面看,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值、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等与就业密切相关的数据也好于预期,这些都对就业产生了很强的拉动作用。

  数据显示,一季度制造业用工企稳,用工需求同比增长9.3%,高于总需求增速1.5个百分点。人社部对五万多家企业岗位监测数据显示,2、3月份,制造业岗位数量连续增长,增幅超过岗位总增幅的一倍以上。据国家统计局调查,3月份制造业的PMI中的从业人员指数为50.0,这是58个月以来首次站上荣枯线。

  与2016年第四季度相比,用人需求增长幅度较大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48.4%)、房地产业(39.4%)、制造业(38.3%)、住宿和餐饮业(38.1%)、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4.1%)、建筑业(27.7%)等。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发布的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显示,今年一季度地产行业在三线城市用工需求增幅明显。报告认为,2016年第二季度后,全国主要大中型城市房价上涨较快,多地限购政策的出台,会给就业市场带来一定的“信号效应”,由此带动房地产等行业的就业需求上涨,也促进了就业形势的持续趋好。

  与此同时,新经济、新业态正为中部和东北地区发展提供助力。人社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部地区市场用人需求和求职人数分别增加了52.9万人和42.4万人,分别增长了44%和40.6%,高于其他地区。上述报告认为,2016年以来,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在中部地区不断涌现,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例如去年,湖北省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湖南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0%。

  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刘燕斌表示:“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过程中,新旧动能的接续与新旧业态的更替必然伴随劳动力需求结构的改变。就业工作应顺应并服务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这个主线,以求人力资源供求更加匹配,最终实现人尽其才。”

  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表示,完善多元化就业体系,既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就业需要,又着力于开发更多的高端岗位;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不能放弃传统产业;对于传统产业要进行绿色改造,让传统产业焕发活力,继续吸纳劳动力。要引导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有序转移,意在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化解一些就业困难地区的就业压力。

  难题 年内仍需安置化解产能职工50万

  在就业总量压力仍然较大,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的背景下,今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卢爱红表示,据测算,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在1500万人以上,其中高校毕业生795万,达到历史高位,已经占到了新成长劳动力的一半以上。此外,还有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300多万人,也需要在城镇有一定的就业空间。

  与此同时,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所需的高层次和技能人才缺乏,一线员工也不好招,这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同时,大龄低技能劳动者和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增多,化解产能过剩职工安置任务也十分繁重。”卢爱红介绍,今年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还需要安置职工50万人左右。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表示,在调结构、去产能和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部分地区、部分行业会遭遇就业冲击,部分职工面临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问题。此外,在就业数量扩大的同时,部分群体的就业质量有待提高。占城镇就业比重高达37%的农民工群体,劳动合同签订率仅约为40%。由于就业质量不高,很多农民工在40岁以后就有较强的返乡意愿。在农村新成长劳动力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如果返乡人口数量超过新增转移人口数量,就会形成逆城镇化现象,进一步加剧劳动力短缺,不利于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专家认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呈现新特点,就业出现了新形势。这就要求就业优先战略有更大作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冯喜良建议,应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包括不断加大就业资金投入,完善促进就业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等,并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业、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就业政策与产业、贸易、财税、金融等政策的协调。

  针对这些复杂的形势,人社部表示,将继续把就业作为该部第一位的工作,以确保就业大局稳、重点群体稳为底线,切实抓紧抓好新政策的配套落地。同时加强就业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同配合,强化对创业创新的鼓励支持,扶持新就业形态发展,强化职业培训和公共服务。

  记者 李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