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王子带来“孤独小熊”
“卓别林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帕丁顿熊》就借鉴了卓别林电影《寻子遇仙记》的情感模式。”坐在网易大厦的一家咖啡馆中,正在国内公映的《帕丁顿熊》的导演保罗-金笑着说,就在3月3日晚上,《帕丁顿熊》在上海举行了中国首映礼,英国威廉王子亲自出席。而仅仅过了一天,保罗-金和该片的制片人大卫-黑曼就飞到了北京。
妮可-基德曼
很高兴接受反派角色
2015年是中英文化交流年,一系列代表中英文化艺术和创意产业最高水平的活动将在两国集中展开,在2015年上半年,英国大使馆/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将在中国举办“新世代”英国文化季活动,通过音乐、电影、建筑、文学和绘画等艺术载体,展现当代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精髓。保罗-金和大卫-黑曼此次到北京,主要是参与“智慧课堂”的讲座。
《帕丁顿熊》2014年11月在英国上映,到目前为止,该片的全球票房过了2亿美金,此次为了配合威廉王子的到华来访,影片特意推迟到现在在国内公映。
1958年,还是摄影师的迈克尔-邦德创作了第一本有关“帕丁顿熊”的书,此后,该故事系列在全球热卖,总销量达到了3500万册,被翻译成了40多种语言。制片人大卫-黑曼说,跟《哈利-波特》不同,《帕丁顿熊》的故事比较短小,在创作上跟《哈利-波特》是反向的,后者要做的是缩短小说中的情节,而前者恰恰相反,“要将这些短小的故事都连接起来,让故事和情节更加充盈,人物的性格更加丰满。”
电影《帕丁顿熊》讲的是一头来自秘鲁的小熊,第一次来到伦敦,一开始,它感觉到自己被排斥,当地人并不那么友善,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它逐渐融入到了伦敦的生活,最终改变了对伦敦人的印象,“这是一个异乡人的故事。”导演保罗-金说,本片是他的第二部剧情长片,作为英国剑桥大学的毕业生,他的大学是在几百公里外的剑桥度过的,“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去生活,我们在学校中需要认识人并适应环境,就像小熊在电影中要处理很多关系一样,我把很多自己的个人体验都融入到了这部电影中。”
好莱坞女星妮可-基德曼在电影中饰演一位反派女管家米莉-森特,她在片中对小熊极力虐待。当初经纪人收到剧组的邀请时,以为妮可会一口拒绝这部电影,没想到她看到剧本后非常激动,因为她从小就是“帕丁顿熊”的忠实拥趸,小时候还幻想过帕丁顿熊就住在自己的家里,即便是一个反派角色,妮可依然很高兴地接受了。
“妮可人很友善,很敬业,同时她还很风趣。”大卫-黑曼说,在选角的时候,他想起了妮可1995年演过的一部电影《不惜一切》,在这部影片中,妮可扮演的是一个蛇蝎美女,带有邪恶的个性,同时又在影片中展现出幽默的一面,“这一点非常难得。”此外,妮可的个子也帮了大忙,“妮可跟帕丁顿小熊站在一起,一高一矮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也是一种喜剧效果。”
在导演保罗-金的眼中,“帕丁顿熊”的身上有很多典型的英国人的性格特征,比如彬彬有礼,永远戴着帽子等,但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在塑造这头小熊的时候,我们特意强调了它在幽默外表下的内心孤独感,这一点,是全人类的共性。”
着力刻画小熊内心的孤独感
“就像斯皮尔伯格1982年导演的电影《ET》一样。”大卫-黑曼说,《ET》虽然描写的是一个外星人和几个孩子之间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却具有超越国界的魅力,这部影片当年公映时,感动了全世界,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这是一种原始的人类感情。”
为了让这头小熊更加具有人类的孤独感,剧组可没少下功夫,制作人员在这头熊的眼睛上下了很大功夫,利用电影三维技术,让小熊的眼睛变得“更圆,更富有情感的表现力”。
在书中,这是一头人见人爱的小熊,但在拍成电影时,创作人员还要把握好动物和人类之间情感的度,“不能太真实,也不能太拔高。”
卓别林的电影《寻子遇仙记》描写的是一个被遗弃的孩子被一个流浪汉查理捡回并抚养成人的故事,两人在生活中的遭遇感动了很多观众,保罗-金说,卓别林的这部电影对他的影响很大,“《帕丁顿熊》在某种意义上模仿了这部电影的情感模式。”
帕丁顿熊本来由英国演员科林-费斯配音,但在配音的过程中,剧组发现,科林-费斯的声音显得过于成熟,这跟这头小熊的气质不符合,后改由主演过《香水》的演员本-威士肖配音,他在电视剧《内森-巴利》中的声音给制片人大卫-黑曼很深的印象,“当他一开始念小熊的台词时,我就非常满意,有些段落的台词听得我落泪。”而帕丁顿熊的中文配音则由陈学冬完成。
从一开始,《帕丁顿熊》就负有推广英国文化的使命,大卫说,剧组在挑选外景地时刻意考虑到这一点,英国伦敦著名的景点如“诺丁山门”和“伦敦眼”大摩天轮都在影片中出现,前者是南亚移民的聚集地,后者在建成15年后,已经成为了伦敦的地标性建筑。
相比于真人,由动物塑造的角色似乎更加能够打动观众的心,除了帕丁顿熊,正在国内公映的迪士尼的《超能陆战队》中也出现了机器人“大白”,这个设计简单的机器人以其很萌的造型和不离不弃的温暖打动了观众们的心,保罗-金解释,人类天生对这些“非人类角色”有一种同情的心理,“我们会把很多人类的情感投射到这些角色中去,像泰迪熊这样的动物永远都受到大人和孩子们的喜欢。”此外,人类的内心世界中,都在潜意识中很想拥有像“大白”和“ET”这样具有超能力的动物和外星人,“这是人类内心世界中孤独感的一种表现,我们都需要被人爱,被人保护。”
保罗-金在剑桥大学学的是理科,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大学的时候成为一名业余话剧团的成员,“几乎每个学期都会参加这样的话剧演出,有些反响不错,有些非常烂,但这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在这时候尝试很多疯狂的念头,从中吸取教训。”他在毕业后导演了电视戏剧《魔幻之旅》,该剧荣获了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2004年最佳导演殊荣。
作品深受
王家卫电影的影响
保罗-金说,华人导演中,自己最欣赏王家卫的作品,“他的作品对我的影响很大。”不过,他此次来中国,非常希望看到的却是中国的爱情片和喜剧片,“听说这两类电影在中国很流行,我在英国没有机会看到,这次不能错过。”
相比保罗,大卫-黑曼的资历要深得多,他是《哈利-波特》的制片人,早在小说出版之前就购买了版权,“我也没有想到电影会这么火,我是一个幸运的人。”不过在他眼中,《哈利-波特》系列具备成功的所有条件,“它让我们想起了小时候念过的书和遇到的小伙伴们,比如说,我们在学校时,会有各种各样的同学,有些是搞笑的,有些是学霸级的,罗琳的小说中描写的正是人类向善的情感,这是电影能够吸引全世界观众的基础。”
“我挑选电影的标准就是跟随自己的内心。”大卫还是前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电影《地心引力》的制片人。
两人此次来中国,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向年轻人传递自己的创新教育和创新思维。大卫说,英国有非常好的文学传统,天然喜欢魔幻性的东西,因此,英国有《指环王》和《哈利-波特》等魔幻小说,也有007等动作小说,这是英国文化的强项,“当然,英国也有很烂的电影。”
“我不是一个国家主义者,我是一个国际主义者。”大卫这样说,在他看来,好的故事能够超越国家的藩篱,在人性层面引起全世界观众的共鸣,“人性是没有国界的”。
作为一名成功的制片人,大卫勉励那些梦想投身电影界的年轻人,“只管放手去做就是”,相比于学校的理论学习,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现在用手机就可以拍电影,可以用电脑剪辑,放在网上放映,”此外,多在旅游中跟人接触,多看那些经典的影片,都可以让一个年轻的人眼界变得开阔,“最主要的是,在拍摄的过程中,你还可以结识一大帮人,电影是一个讲究合作的工作,这些人最后会成为你事业的伙伴,帮助你实现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