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夫妻4年援藏路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这是老西藏精神。
按中央部署,北京对口支援拉萨,从1994年到2014年,先后派出七批支援干部。
20年来,北京共派出7批560名援藏干部。目前,252名来自北京的各类干部人才来到拉萨,对口援建拉萨市的“三县一区”(城关区、堆龙德庆县、尼木县、当雄县)。
■ 援藏夫妻
马新明
北大新闻传播学院硕士、政府管理学院硕士;
2010年7月,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政治博士学位;
2010年,任北京市委宣传部机关党委副书记、基层处处长;
同年,和妻子一起请缨援藏。
孙伶伶
先后获北大法学院硕士、博士学位;
援藏期间,开展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调研,先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个人主持课题3项,参与国家级及有关部门委托课题9项,发表及结项成果近百万字、国内外核心期刊学术论文10篇。
“献完青春,献子孙;献完子孙,献终身。”在援藏干部之中,这句顺口溜流传甚广。
在援藏干部中,有一对援藏夫妻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现任拉萨市委副书记、北京市援藏干部总领队、北京援藏指挥部总指挥兼党委书记马新明;现任西藏社会科学院当代西藏研究所副所长的孙伶伶。
在对口援藏历史上,这对夫妻创下了多个第一:第一对援藏夫妻、第一对博士、第一对北京大学校友、第一对海外访问学者、第一对两届援藏干部。
“我要去援藏”
那时,孙伶伶是中国律师中早期涉足涉外法律业务的佼佼者,时薪数百美元。考虑再三,孙伶伶决定同马新明一起援藏。
现年42岁的马新明身着西装,戴着眼镜,温文尔雅。他出生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一个贫困的彝族山寨,幼时饱受贫寒煎熬、辍学劳作。他放过牛、开过荒、种过地、伐过木、打过工……
幼年的马新明,家境贫困。亲友省出买盐的钱、承担他家的活计,才让他在辍学后重返校园。
孙伶伶回忆,他们在大学田径队相识相爱,同为学校男子和女子长跑冠军。
两人在一起,正是马新民的朴实和真诚打动了孙伶伶。大学时,马新明每周给刊物写稿、去家具厂打工、抄信封、贴广告等,他把节省下的大部分钱用于资助村里上学的孩子、生病的老人。
孙伶伶介绍,虽然马新明看起来不起眼,但他有无私的品质,让人敬重。2002年7月15日,马新明与孙伶伶结婚。
在马新明和孙伶伶读书期间,他们就已经和同学、好友共同创立“未名奖(助)学基金”,帮助贫困学生。
孙伶伶说,他们之所以取名“未名奖(助)学基金”,第一是因为当时她在北大读研究生,就以未名湖畔命名;另外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
“未名奖(助)学基金”创立至今已有17年,从未中断过。每年5月份,马新明夫妇都会在北大未名湖畔举行全体捐助人年会,将每一笔汇款和收款的收据,及学校收款签字等全部公开。
夫妻俩有固定的资助学校,如北京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宁蒗中学,北京少数民族大学生等。10余年来,马新明夫妇先后组织资助了5000多名贫困学生。
“我要去援藏。”2010年,时任北京市委宣传部机关党委副书记、基层处处长的马新明回家后,突然对孙伶伶说。
那时,孙伶伶已是中国律师中早期涉足涉外法律业务的佼佼者,专攻公司并购、反倾销和金融信贷等法律业务,时薪数百美元。
考虑再三,孙伶伶放弃丰厚待遇,决定同马新明一起援藏。
“他总是挑刺”
起初,学校停车场设计建在操场附近,被马新明给否定了,“学生都在操场活动,车辆对学生不安全。”
拉萨城郊,由北京市援建的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坐落在200亩的河滩之上。学校崭新的塑胶跑道,精心铺设的绿地,红白相间的藏式风格教学楼,使今秋刚投入使用的新校区在整个拉萨教育城内显得格外别致。
北京石景山实验中学分校执行校长、拉萨市北京实验中学校长张大力介绍,该校目前在校生2536人,学生来自拉萨七县一区,256名老师中,52人来自北京。“学校的硬件设施不仅在西藏是最好的,北京有的重点中学也比不上。”
起初,学校停车场设计建在操场附近,被马新明给否定了,“学生都在操场活动,车辆对学生不安全。”甚至因学生年纪小,个头矮,马新明为此建议将小便池改低。
作为领队,马新明要求援藏干部们把民族团结放在首位,组织大家每周学习藏语、藏歌、藏舞,并和孙伶伶带头学、带头讲。
按要求,党员干部要跟藏民“结亲”。卓嘎就是马新明的藏族亲戚之一。48岁的卓嘎是桑木村村民,丈夫是河南人,两个儿子。小儿子李闲两三岁时,卓嘎的丈夫因病去世。
卓嘎的大儿子益西平措(李东)自幼多病,在一家理发店当洗头工,月收入千元。小儿子李闲在西安第二炮兵工程大学读书。
卓嘎至今记得,马新明第一次到她家,说要跟她结为亲戚,“我在电视新闻上见过他,没想到他能到我家,见面时,我特别激动。”
从今年3月份“结亲”以来,马新明已经三四次前往卓嘎家里。“要么带些现金,要么带些面和油等物品。”卓嘎称,她从来没想到能跟领导干部结为亲戚。
李闲大学放假时,马新明总会前往家里看望。卓嘎感叹,就连亲戚也没这么帮助过他们一家。
“你这是为了啥?”
“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有爱就是天堂。”《文成公主》剧中的歌词正好契合马新明夫妇的心境。
拉萨海拔36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高寒缺氧。因平均每天有8小时15分钟的太阳,被誉为“日光城”,白天紫外线辐射强。
马新明和孙伶伶居住在拉萨市纳金路老干部活动中心北京援藏公寓。室内布置简单,摆着藏式家具,与藏家相比,缺了雕梁画栋,少了酥油清香。
在马新明的客厅桌子抽屉里,堆放着大量治疗痛风病药品。
痛风是一种常见高原病。2012年,援藏两年,马新明痛风病越发严重。
孙伶伶说,那一年,丈夫患病特别严重,一连数天,他躺在床上,疼得龇牙咧嘴,拄拐工作。
“当时我就劝他,你这是为了啥?再等几年,身体就残废了。”三年援藏期满,孙伶伶对马新明说代价太大,劝他放弃。
那时,作为拉萨市宣传部门负责人的马新明,和同事正筹办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有爱就是天堂。”《文成公主》剧中的歌词正好契合马新明夫妇的心境。
而对作为女性的孙伶伶来说,援藏之路更为不易。
2010年,孙伶伶放弃优厚待遇,来到雪域高原,改做《西藏研究》的编辑及科研工作。
援藏四年,孙伶伶的身体出现头发变得稀疏、记忆力下降和睡眠不好等问题。
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的马新明说,他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孩子,觉得亏欠妻子。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刘保奇
京报网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京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