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农机化“十二五”发展十大亮点

01.03.2016  17:53

1、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实现全程机械化,高位发展。“十二五”期间,天津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高位上持续发展,年递增一个百分点,预计达到8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玉米机收、水稻机插秧等环节取得大突破,玉米收获、水稻播种和水稻收获的机械化水平分别比“十一五”期末提高34、58和40个百分点。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评价的目标由关注粮食作物的全程机械化向关注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的全面机械化迈进。

2、秸秆综合利用勇担重任,“美丽天津一号工程”立功勋。2013年,市政府实施“美丽天津·一号工程”行动以来,各级农机部门坚持“政府主导、多措并举、依法推动、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的总体思路,发挥农业机械化作业优势,大力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利用,积极扶持秸秆综合利用新项目,推动秸秆原料化、能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从2013年的76.6%提高至2015年的95%,秸秆焚烧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圆满完成阶段目标任务。

3、农机购机补贴“三连优”,增机惠农做贡献。“十二五”期间,天津不断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投入力度,投入中央财政补贴资金4.775亿元,市财政补贴资金1.1亿元,对符合条件的人员购置农机给与补贴。2013年—2015年,天津农机连续三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延伸绩效管理优秀单位”,树立了农机部门的良好形象,得到市领导的肯定。

4、农机作业补贴领域不断拓展,促进农业能力提升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天津市农机作业补贴领域不断拓展,先后对深松作业、激光平地作业、秸秆还田作业和农用残膜回收作业开展了补贴。首先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精神,将农机深松整地及激光平地作为提升全市耕地质量的首要措施,加大财政扶持及推广普及力度。2010年—2015年,累计利用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00万元、市财政保护性耕作补贴专项资金1.105亿元,区县配套资金950万元,实施农机深松作业366万亩、激光平地作业75万亩,全市适宜深松耕地轮松一遍,在深松、平地作业中实现了全面智能化作业面积监管。深松平地技术的大面积应用有效增强了农田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了耕地、水、肥利用率,促进了农作物高产稳产。其二,在落实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中,利用市财政秸秆综合利用资金开展了秸秆还田作业补贴。其三,为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2015年启动了农用残膜回收作业补贴,并对回收储运体系建设给予相应的扶持。

5、农机合作社不断壮大,成为农业生产中流砥柱。截至2015年底,全市纳入统计的149家农机合作社拥有农机资产总值5.5亿元,年服务农户36.4万户,年累计作业661万亩,占全市农机总作业量的42%,远高于全国12%的水平。农机合作社已成为一支可指挥、能调度、打硬仗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成为天津市农业生产的中流砥柱。

6、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实现全覆盖,经济、社会效应彰显。“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机系统共承担农机化科技项目26项,其中,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21项,科技支撑项目5项。投入资金约1443万元,引进技术59项,引进示范推广新设备1830台(套),制定实施新技术规范41项,建立试验示范基地145处,建立科技示范户1122户,示范推广面积82万亩,农机化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覆盖了大田、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等农业全产业链,累计实现经济效益14661.79万元。

7、安全生产全面推进,保驾护航作用显著。“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农机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农机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市政府考核指标内。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性能明显改观,“三率”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平安农机”创建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四级农机安全责任制得到有效落实,7个涉农区县获得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区称号。农机安全监理服务不断增强,农机安全移动技术检测设备覆盖全市,农机驾驶员考试实现无纸化和智能化,全市农机监理服务窗口提升改造全面完成,农机监理行政许可实现网上审批。设施农业农机装备安全监管制度形成,规范化安全监管走在全国前列。自2014年起,全市办理农机监理业务实行全免费。制度化、装备化和信息化成为农机安全监理新常态。

8、农机培训打造高质量队伍,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机系统开展农机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5.22万人次、职业资格证书培训4.21万人次,提升了农机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支撑了现代农业发展。培训区县和乡镇农机化管理人员、农机化技术推广骨干人员、科技人员、教师、农机职业技能考评员、督导员共计1175人次,提升科技、管理人员的科技服务的工作能力。全方位的培训为天津市打造了一支高效能的农机化管理、科技、应用人才队伍,为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9、定向帮扶精准服务,造福新农村。2013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市农机发展服务中心承担了宝坻区郝各庄镇官庄和十四户村的对口帮扶任务,派出驻村工作组,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两年多来,直接投入资金57.24万元,引进资金投入600余万元。完成桥梁修建4座,修路3.3公里,布设路灯142盏,架设生产用电线杆10根,极大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开展了多项农机新技术示范,提升了驻在村的种养殖水平,发展带动了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同时,2014年实施的技术帮扶工作稳步开展,市农机系统派出5名帮扶专家,对5个区县16个乡镇(街)的29个村进行技术帮扶。截至2015年,共深入困难村调研指导160余次,解决技术难题150项次,申报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5项,帮助引进农业优良品种30多项,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12项,引进配套技术装备42台套,举办农业技术和农民技能培训7期,培训农民380人次,发展农民科技示范户50余户。定向帮扶造福农民,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10、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促进高质量发展。“十二五”期间,动力机械发展呈现复式化、大型化和节能化的趋势。大中型拖拉机迅猛增加,小型拖拉机加速淘汰的趋势,配套的大中型农机具增加较为明显。围绕精准农业、智能农业、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建设,精少量播种机、智能环境控制设备等数量增长明显,秸秆综合利用机具、保护性耕作机械等增长明显。围绕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设施农业机械、畜牧水产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等增长势头强劲,天津农机化进入量、质并重和全程、全面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