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玉副研究员应邀参加“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并做专家发言
2014年9月28日至30日,“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运河明珠城市淮安开元名都大酒店如期举行,我院文化所副研究员陈红玉博士应邀参加研讨会并做专家发言。往返机票与住宿等费用由主办方担负。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与淮安市人民政府主办,由大运河文化研究院、运河文化长廊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世界运河文化旅游区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承办。
这次会议集聚多方力量,是自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后的由于运河申遗管理高层、知名专家、沿河城市领导、中央地方媒体等组成的首次研讨会。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46个项目。研讨会的会程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中国大运河城市申遗的历史回顾;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保护及申遗情况介绍;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保护经验交流;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研究;中国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廓规划研讨和世界运河旅游区建设规划介绍;中国大运河保护与创新发展关系讨论;有效利用资源开创大运河保护与发展新思路。
大运河的申遗成功,不仅是大运河历史与文化发展的里程碑,而且是中国文化对外展示的大好机遇。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大运河世界遗产保护、运河产业经济、运河旅游、运河城市、运河文化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集思广益,考察了大运河特色段淮安运河文化长廊、世界运河文化旅游区建设,将大运河世界遗产保护、运河历史文化研究与当代文化创意产业、城市创意经济与政府社会创新转型等有机结合,广泛聆听大运河专家、学者建议,共同为大运河未来保护与发展献计献策。
陈红玉副研究员发表了题为《大运河后申遗时代沿河城市创意经济的机遇与对策》的演讲。发言认为,大运河申遗成功是举国盛事,这为沿河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我们这些城市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淮安等沿河城市是大运河经济带上的明珠,大运河申遗仅仅几个月时间里,已经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也吸引了大量的民间资本投入进行保护与开发,这些资金的投入是为了把淮安等城市打造成大运河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亮点。因此,大运河后申遗时代是沿河城市创意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
根据当前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态势,陈红玉提出了关于沿河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的三点思路:第一,大运河保护与开发应该同时进行,从某一角度考虑,大运河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不矛盾,关键是对大运河的开发要符合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态势,而如何将大运河的开发价值与现实需要、文化保护融合,是一个重要的命题。第二,政府、企业、民众要共同出力。沿河城市的政府要加强对大运河保护与开发的监督与管理,在我们对世界发展的比较的文化产业的国家的梳理中,没有一个国家是全凭市场也发展的,越是发展的好的国家,越充实政府的引导意义。企业要在尊重文化基础上来进行开发,同时大运河保护、开发不仅是某一群体或政府的工作,应该让更多普通百姓参与其中。第三,针对当前淮安市正斥巨资建设的淮安运河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一定要注意项目本身的创意创新,既要尊重文化本身,减轻运河段的生态压力,也要强调项目的高品质,千万不能再走文化地产的老路。
本次研讨会还深层挖掘了“运河之都”淮安的历史文化内涵,探讨如何扩大运河文化的媒体传播,提升沿河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沿河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以及推动大运河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学术交流与多层次合作,将国内外大运河文化的学术资源有机整合,为运河文化旅游带及世界运河文化旅游区的品牌塑造、文化营销,加快发展运河沿线经济,形成特色鲜明的大运河经济带,是大运河未来保护与开发的一次智力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