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栅栏里的“妈妈消防队”
本报通讯员 曹蕾
“一、二、三!”在消防员的口号下,队员接好手中的水龙带,随即用力抛出,成卷的水龙带立刻翻滚前进……整套动作娴熟漂亮,配上统一的制服,看上去相当专业。可是取下防护面罩才发现,这支队伍竟清一色全是女性,年龄基本在50岁上下——她们是穿梭在胡同里的一支“妈妈消防队”。日前,在西城区大栅栏街道举办的“爱在大栅栏”评选表彰活动上播放着她们的事迹。
大栅栏辖区居民房屋老旧,胡同狭窄,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多,安全隐患多。早在2006年,热心居民在驻地消防中队的建议指导下,由铁树社区筹备组建成立了一支肩负着重要消防保卫后备力量的女子消防队。因为队员都不是太年轻,有的已经退休,所以街坊们更喜欢喊她们“妈妈消防队”。经历了九年的时光,妈妈消防队的实力越来越壮大,她们与大栅栏中队的合作密切,在防火、灭火和消防宣传工作中都已经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火情并及时灭火的才是最好的消防员”,这是大栅栏消防中队到铁树斜街社区进行消防知识培训时所说的一句话。“那这个人不就是群众吗?”最早提议组建消防队伍的大栅栏街道铁树斜街社区主任江萍告诉笔者:“群众中女性在家时间多,平时干家务接触煤气、电器的机会也多,对社区也比较熟悉,我们何不建一个女子消防队?”抱着这个想法,江萍主任开始了她的一系列计划和行动,她向街道打申请,写报告,到群众中找身体好、素质高的去开展思想动员工作,到大栅栏中队协调培训事宜。经过近一个月的紧张忙碌,由12名队员组成的“妈妈消防队”正式亮相了。
“您家屋顶上的杂草有空剪一剪……前阵子修过的电闸还有没有再跳闸……”队员们把每户的隐患都牢记在心,走访时总少不了几句叮嘱。然而,想塑造一支一流的消防队伍并不是凭借一身制服就能行的,队员们还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才行,“妈妈消防队”正是凭借自身的女性优势保护着辖区百姓的安全。
大栅栏街道胡同狭窄,有很多地方只能容许一两个人并排通过,宽的地方也只可以通过一辆车,一旦发生火情,救援车辆根本派不上用场。在一处重点防火院落,江萍向笔者介绍说:“这院子的二层只有一个木质楼梯,若真是发生火情,楼上的人根本无法顺利逃生。类似这种情况,我们要天天上门给人家做思想工作。前几次连话都说不上几句,就被堵在门外,但队员们不恼不急,隔三差五又来开导。”笔者看到,对于灶台、电表附近等危险较大的场所,总是会被细心的队员们备上灭火器,以备不时之需。“老人对老房子都有感情,不愿意搬走也是人之常情。”江萍理解街坊的想法,“很多时候,我就抽空去人家里帮忙整理屋子,做一些便民服务,彼此熟悉了,很多问题自然就可以沟通了。”
凡事防患于未然,平日里做好防火防灾的宣传工作是“妈妈消防队”的首要任务。但是这项看似容易的工作在大栅栏地区却不那么容易开展。大栅栏居住的多是老年人,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有拾荒的习惯,有些则是恋旧,不舍得将废旧用品丢弃。“一个大杂院里有好几户居民,算起来也有好几十人,如果真的发生火灾,想要从里往外跑十分困难。”江萍向笔者表露出自己的担忧。
“我们街道有一位独居的刘老太太,屋里被堆得满满的,院里基本成了一个储物室。”很多邻居都抱怨这些杂物不仅有碍院落整洁,还会堵塞通道。为了解决这件事,江萍带着队员多次前去与老人沟通:“怕老人腿脚不便,我们便帮她收拾。”但是刚一伸手就会被阻止,“这是我妈妈留下的,那个是我婆家传下的……”于是,队员们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登门看望,慢慢使老人接受自己。“我们起初并不向她普及消防知识,而是照料她的生活起居,并嘱托邻居对她适当理解。”江萍说:“不曾想,时间长了,在与老人一来二往的交流中,队员们逐渐被老人所接受,消防安保工作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些不得不归功于我们的女性角色吧,耐心、细心、关心都是必不可少的。”
九年来,“妈妈消防队”走千家访万户,排除了不知多少安全隐患,避免了百姓的损失。她们走在大街小巷、人流集中的地方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宣讲,她们到福利院、敬老院和老人小孩同欢笑……她们像女儿,像妈妈,她们有水一般的温柔。
如今,经历了两次扩编的“妈妈消防队”已经成为了一支拥有四十多人的大队伍。她们身着统一的队服个个精神抖擞,信心满满,这些“铿锵玫瑰”还将在自己所热爱的家园里,做出更大的贡献。
京报网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京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