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靳诺:不虚度大学时光——在2016-2017学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15.09.2016  04:09

亲爱的2016级同学们,

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各位来宾: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国人民大学2016-2017开学典礼,我谨代表学校向大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大家成为一名光荣的“人大人”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含辛茹苦养育你们的各位家长表示崇高的敬意。在今天这个隆重的典礼上,我们进行了学校教师节的表彰,在此也向全体老师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在今天开学典礼上,人大的四位奥运健儿从巴西载誉归来,为我们的校园增添光彩,我谨代表母校,为你们对祖国作出的贡献,表示由衷的感谢与自豪!

上周在同学们报到的现场,看到大家年轻充满朝气的面孔,我们大家由衷的感到一种“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喜悦。而对于同学们来说,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才能不虚度大学时光,如何使大学时光更有意义。随着大学生活的开始,相信同学们会对中国人民大学有着不断深入的了解,对未来有着更高的期待。走得远、飞得高是同学们共同的期望,但能走多远、飞多高,找到答案可能需要一生的时间,但大学一定是这其中关键的一站。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十次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是如此,一个人也是如此。吴秋翔同学、王俊文同学的发言讲得非常好,也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刚才袁卫教授、陈萍校长、叶祖庚家长和万山红校友的寄语,不忘初心,珍惜青春,不虚度大学的美好时光。

第一,不虚度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时光,首先要认识这所学校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认同其具有的精神特质。

中国有2700多所大学,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精神特质。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历史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文化传统,它是一所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既存在于昨天的历史中,又深刻地影响着今天的每一名师生,在赋予师生精神特质的同时也被一代代师生所传承发展、发扬光大。

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是人大精神的首要体现。 一所大学的文化和精神是有源头的,又经过长时间的沉淀而形成的。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的联系是中国的大学与生俱来的品质。中国人民大学是我们党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新型大学,从其前身陕北公学诞生之日起就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我们是这样描述我们的学校:她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烽火中诞生,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成长,在文革的艰苦岁月中磨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新生,在新世纪的征程中腾飞,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坚持“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我们学校的三大特色是这样定位的:“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高地”,学校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是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的,在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史上是留下了浓彩重墨的篇章的。

追求光明、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是人大精神的鲜明特色。 批判、创造、创新是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也正是这种精神显示出大学在引领社会和时代的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守“追求光明、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精神,当国家和民族在黑暗中摸索的时候,有勇气坚守信念、追求光明;当国家和民族在曲折中前行的时候,能挺身而出、追求真理;当国家和民族在发展中抉择的时候,担当责任、贡献思想、追求进步。1978年,当国家刚刚走出“文革”阴影,百废待兴、人心思变的时候,我们的校友胡福明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全国范围内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成为实现党和国家历史性转折的思想先导。从胡福明校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撰写《东方风来满眼春》的陈锡添校友,再到新世纪“人民满意的好法官”宋鱼水校友,一代代人大人用他们对真理的坚守、对社会的担当谱写了中国人民大学“追求光明、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精彩华章,让中国人民大学成为一所令人敬重的大学。

始终培养“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是人大精神的根本归宿。 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给陕北公学开学的亲笔题词中写到,学校要造就的“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一代代人大人传承了脚踏实地的精神。平时我们在与兄弟院校、与地方领导、与社会各界的接触、交流、交谈中,总是能听到“人民大学的毕业生‘务实’‘低调’‘好用’”这样的评价,我想这正是学校优良精神传统的一种具体体现。强烈的社会关怀和问题意识也是大学精神的一种体现。同学们成长在当代中国社会急速转型并且蒸蒸日上的时代,周围的世界充满着变化,问题意识和求实精神是做好学问、完成学业、融入社会的基础,学问始于问题,进步来源于求实。

第二,不虚度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时光,多读书、善思考、重行动。

人大精神与我们每个同学的生活并不遥远,这些精神就在我们的校园中,就在我们的老师身上,就在你们的身边。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作为这个国家优秀的青年群体中的一员,你们的未来与国家的未来是息息相关的,你们所思考和关心的问题应该是这个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你们身上所呈现出来的精神应该代表这个国家的精神。刚刚过去的这个暑期,我们学校的领导班子的全体成员分别看望了在全国各地农村开展“千人百村”社会调查的同学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同学们深入农村基层、观察农村现实、发现农村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务实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良好的学风和素质赢得了当地基层干部和农民的赞扬。四年的大学生活1460多天,其实很短暂,不仅丰富,而且多样。也许正是有了太多的选择,可能会让你觉得有压力,如何继续脱颖而出,正确发力,在此,送大家三个关键词仅供参考:

第一个关键词是多读书。 一定意义上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大学之大就在于它为同学们提供的可能性之大。走入大学校园,读什么样的书,对你成为什么样的人非常有意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你们的老师和你们的导师都非常出色,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治学经验,他们会教你们如何读书,助力你们的学业和成长。在这个网络充斥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希望大家珍惜青春年华,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候静下来,慢下来,多读书,特别是既要读专业的经典著作,也要学会读非专业的经典著作,让它们构筑你们的精神底色,构建你们的知识体系,厚实你们人生成长最为坚实的台阶。

第二个关键词是善思考。 大学与高中很大的不同在于需要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主动地去思考。对于学生学习来讲,善于发现问题或许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当今时代,学会某种特定的知识并不是很难的事情,但对大家更重要的是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要有一种自觉意识,那就是注意锻炼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要有高度理性的态度、独立思考的能力、十分严谨的逻辑。梁漱溟先生提出了提高思维能力的八个层次和境界,即“形成主见、看出问题、虚心求解、知不足、以简御繁、运用自如、一览众山小、通透”。这当然很难,连梁漱溟老先生自己都自嘲说“亦不过庶几望见之耳——只是望见,非能实有诸己”,更不用说我们了。但这是一条路径,大家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去尝试和努力。其实对于我们大学每个新同学来讲,几乎每次课堂学习、每次社会实践都是在锻炼你思考的能力,每门新课程都会讲授基本的概念、学科历史、主要观点和前沿理论等,这都是一个帮助你训练思考能力的过程。人大毕业生之所以被评价为“踏实能干、上手快”的标签,就是因为锻炼了这种学习和思考能力,并在工作中能够迅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三个关键词是重行动。 知行合一是提升能力的根本路径。这个暑假,就在你们收获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你们的师兄师姐们也在收获着自己的人生体验,他们广泛参与了“千人百村”社会实践、“一带一路”沿线调研等活动,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既有深入农村基层的考察调研,也有到革命老区的瞻仰缅怀,还有到改革前沿的实地学习。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去传播大学的精神,用双脚去丈量祖国的宽广,用心灵去感受人民的伟大。

歌德曾经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你只有迈出双脚才可以感受和丈量大地的宽广,只有善于触摸时代的脉搏才能感知人类社会的规律,只有深入生活的现实才能形成真正有生命力的理论。当今的中国正处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民族复兴的成功之路。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关乎到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还有着世界意义。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同学们一定要走出校园、深入一线,了解中国的国情、中国的问题、中国的道路,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知行合一、致知力行。

同学们,选择一所大学,就是选择了一种精神,选择了一种文化,选择了一种人生方式。明年中国人民大学将迎来建校80年校庆,大家都将成为这次盛会的一员。你们不仅是见证者、参与者,更是人大精神的继承者和开拓者。中国人民大学是扎根中国大地的大学,也是面向世界的大学。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希望大家在今后四年乃至更长的人生时光里不忘初心、刻苦读书、涵养精神、取得成功。现在的你们,意气风发,满怀希望地想理解这个世界,寻找你们在其中的位置,并努力探索如何为它的进步贡献力量。相信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教育经历,不仅会释放你们的想象力,增进你们的学识,更会提高你们的能力,丰富你们的心智。相信并寄希望于大家,今天你们以人大为荣,明天人大将以你们为荣!

最后祝大家学习进步、身体健康、生活愉快,在中国人民大学迈出人生的重要一步!

中秋佳节将至,提前祝大家中秋快乐!

谢谢!

原文链接:

[凤凰网]不虚度大学时光——在2016-2017学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