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老城文脉 中轴线申遗名录文本已完成
北京正阳门箭楼。
北京正阳门。
在北京正阳门箭楼拍摄的北京中轴线。(摄影:中新社记者 富田)
中新网北京新闻7月18日电(徐婧)北京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在近日举办的“历史文化‘金名片’绽放新光彩”主题采访中,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凌明介绍,目前《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文本》已完成,该局将确保高质量完成好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任务,延续历史文脉。
近年来,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取得长足进展,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先后写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成为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多元参与助力中轴申遗
为下好申遗保护的“先手棋”,北京市与国家文物局建立了中轴线申遗保护部市合作联席会议机制,实现了申遗文本、保护规划、申遗策略等靶向指导、精准助力。
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涉及规划、发改、财政、司法、住建、文物、城管、交通、环境、水务等首都发展各方面工作,各部门及相关区坚持一盘棋谋划、一股绳作战,形成了资金筹措、房源置换、司法保障等各个层面的保障机制,构建多部门参与、协调联动的发展格局。
在有关部门、属地政府和国企、高校的大力支持下,北京组建了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东城区、西城区组建了中轴线申遗专项工作组,专门负责统筹调度市、区各项工作如期推进、落到实处。同时设立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全面统筹中轴线的保护、监测、研究和展示等工作。
阐释价值夯实申遗基础
在中轴线的历史价值阐释工作中,北京不断深化中轴线文化内涵,持续打磨并顺利完成《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文本》《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夯实申遗保护工作基础。以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为主导、其他科研院所协同配合的文本编制团队持续发力,先后征求历史、考古、建筑史、城市规划、遗产保护等多领域近百位国内外专家的意见建议,委托各领域权威专家开展北京中轴线科学价值、历史水系、历史文化街区、北京中轴线与既有世界遗产的关系等专项研究,深入阐释北京中轴线的突出普遍价值。
此外,北京还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21年修订)》中增补条款,公布《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印发《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有力有效保护中轴线遗产价值载体。
全面改善中轴线赋存环境
北京市全面改善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保护状况与赋存环境,取得全领域多点突破。先后完成了太庙、社稷坛、天坛、景山、皇史宬、宏恩观的腾退工作;修缮开放了景山寿皇殿建筑群;整体贯通了中轴线南段御道景观并开放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拆除天坛内坛园林机械厂,新增绿化及开放面积3.2公顷。
在中轴线周边,钟鼓楼、正阳门、太庙、社稷坛、天坛、先农坛、景山内一批重要文物建筑先后得到妥善修缮保护;考古发现正阳桥明代石质镇水兽;元代遗存万宁桥获得限重、限速保护;太庙、先农坛核心区内市属机关单位办公用房全部腾退拆除;严重影响风貌的北海医院和东天意商城建筑率先降层;钟鼓楼周边申请式退租和第五立面整治收效显著;地安门外大街沿街立面、先农坛体校东侧场馆外立面风貌相适;先农坛“一亩三分地”恢复展示,时隔百年再次感受农耕文明魅力;冬奥会期间“点亮中轴线”景观照明向全世界展现华美壮观、大气磅礴的首都形象。
近年来,老城风貌逐渐恢复,城市环境愈加美好,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文物保护与文化惠民的双赢。
打造中轴线文化特色品牌
为全面吸引公众关注中轴线,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北京开展了各类宣传推广活动:自2018年以来连续4年举办北京中轴线相关主题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圆满承办“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对话会”,积极参与《城市历史景观倡议书》10周年纪念活动,主动融入世界遗产国际话语体系;充分发挥全市公共文化资源优势,通过电视节目、网络直播、展览、讲座等多途径、多方式、多角度传播中轴线的遗产价值与文化内涵,让中轴线申遗保护理念进课堂、入街巷。
去年举办的首届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报名作品累计达到35433件,5000余参赛选手来自全国18个省及直辖市,大讲堂等衍生活动线上线下累计观看人次突破千万;云上中轴“申遗助力人”活动仅上线5小时就吸引55万人参与互动,宣传片微博端话题阅读量超1.5亿、抖音端播放量达1.1亿次。北京还设立了“北京中轴线”微信公众号,借助中华传统节日、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契机广泛开展宣传,为中轴线申遗赢得广泛基础。
“2022年是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极为关键的一年。”凌明表示,下一步,北京市文物局将与相关单位、社会各界勠力同心,确保高质量完成好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任务,以中轴线申遗保护延历史文脉,传中华美名。(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