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扩至整个通州新城
教育、医疗、养老等配套指标高于中心城 先行先试开放街区
5月25日,北京市“展望‘十三五’ 发展谱新篇”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的最后一场在通州区召开,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对正在编制中的北京市总规划和城市副中心规划的进展与亮点进行详细解读。王飞透露,城市副中心面积大约为155平方公里,教育、医疗、养老配套指标都将全部高于中心城,开放式街区、综合管廊等新观念、新技术也将在城市副中心先行先试。
王飞在报告会上透露,现在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就是原来通州新城的范围,面积大约为155平方公里,当前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也正在编制当中,编制完成后还需要上报中央,“城市副中心社区的教育、医疗、养老配套指标将全部高于中心城。”王飞说。
在中央提倡的开放式街区、综合管廊等新观念、新技术方面,城市副中心也将先行先试。副中心将建设适合步行、空间开放、环境宜人的小尺度街坊,规模控制在1至2公顷,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式居住社区,通过增加路网密度和临街面积,促进交通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向住区有机渗透。同时,市政管线也由直埋向综合管廊建设转变,杜绝“马路拉链”,降低对城市日常交通和景观的干扰,在城市副中心综合管廊覆盖率要达到80%。
此外,在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方面,副中心将建设完全对市民开放的滨水绿色空间,实现每个街区内都拥有一处高品质的集中公园绿地,约85%居民居住在距公园200米范围内,保障市民步行十分钟到达公园;在绿色出行方面,建设一个以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为主要方式的宜居城区,通过加密路网、形成小尺度地块、林荫路比例达到70%等方式,创造连续和舒适的步行系统,建立独立安全的自行车系统。
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还要统筹协调好与中心城区、郊区城区、河北省廊坊市北三县地区的关系。王飞表示,未来通州与河北北三县将加强跨界地区统一管控、统一规划,实现“规划一张图”,共同开展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严控城市发展规模,加强生态廊道管控,并在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东部地区和北三县之间建设大尺度绿色空间,防止连片发展,从而保证地区的生态安全与合理开发。
亮点
北京总体规划首次“减量”
北京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必须以转变发展方式、严格控制城市规模、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特别强调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倒逼城市功能调整、规模控制、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
为实现“减量提质”,本市已确定了多个硬指标,2020年及远景常住人口2300万的控制目标;平原区的开发强度到2020年控制在45%以下,远期力争下降到40%以下;压缩生产空间规模,适度提高居住用地及其配套用地比重,大幅度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在建设现代化都市的同时,北京的城市建设也将延续古都历史文脉,塑造独特的城市风貌。本市将重点保护、恢复重要历史水系,分段恢复前三门护城河、鱼藻池、金水河(南海-金水桥段)、玉河中下段等历史水系;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传统的建筑形态,恢复具有老北京味的传统街巷胡同和棋盘式路网骨架,保护核心区1000余条现存胡同及胡同名称,保持旧城内青灰色民居烘托红墙、黄瓦的宫殿建筑群的传统色调;同时将加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深入挖掘并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与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
此次总体规划还提出,在市域范围内构建“一屏、三环、五水、九楔”生态空间格局。“一屏”为山区绿色屏障;“三环”为“一道绿隔城市公园—二道绿隔郊野森林公园—环首都国家公园”体系;“五水”为拒马河、永定河、温榆河、潮白河、泃河构成的河湖水系;“九楔”为平原区九条连接中心城、新城及周边区域的楔形生态空间。
文/本报记者 董鑫
免责声明:北京城市副中心扩至整个通州新城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京城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 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 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京城在线联系 (QQ:1187215932),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