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城市中心:三大都市圈显现特色发展路径

02.12.2017  20:28
原标题:

  中新网上海12月2日电 (记者 马化宇)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在上海市金山区举办的都市区新型城镇化论坛上,组织了一组报告的发布。这组报告显示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中国三大都市区,在展现出国际化都市区共性的同时,也越来越体现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都市区产业与空间形态各不相同,城际间人口往来强度差异显著。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发改委城市中心”)与中国联通集团控股的智慧足迹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慧足迹公司”)通过对三大城市圈的网格人口热力分析,发现三大都市圈范围内热点区域形状和特征状态各不相同。京津冀区域内北京一家独大的现象依然突出,长三角是多中心,珠三角呈现连绵化趋势,这点在广佛、深莞之间特别明显。总体而言,珠三角的城市群发育程度高于长三角,而长三角高于京津冀。

  从外来人口的来源地来看,三大都市圈的辐射范围虽有交叉区域,但各有特点。京津冀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北方片区,包括了东北、华北的大部地区,具体省份涉及山东、河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而长三角主要来源地为中原以及华东地区,范围包括江西、河南、山东南部等,珠三角则主要来源于华中、华南和川渝地区,具体包括湖南、湖北、广西、四川等。这也表明了三大都市圈未来发展将影响带动的区域,这些也都是潜在的有竞争力的区域。各大都市圈内经济发展的人才引进政策、第三产业发展等都可以根据人口来源地特征相应调整与适配。

  智慧足迹公司总经理李振军发布了三大都市圈城际人口往来强度Top20,排在前三位的上海-苏州、广州-佛山、北京-廊坊。除了以上三对城市外,排名第四的北京-保定联系热度上升,反映国家雄安新区的战略规划对人口、经济的影响。

  从外来人口的比例来看,珠三角的外来人口比例超过了53%,为三区之最,其他两区也都超过20%,京津冀外来人口比例最低。具体到各个城市而言,东莞是外来人口占比之最,而珠三角囊括了排名的前四位。

  发改委城市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分析认为,对都市区人口流动、分布的研究具有多方面政策含义。比如,都市区城际人口流动强度,有利于识别与判定同城化现象,对同城化城市的空间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发展、产业互补融合发展有一定导向作用。对外来人口占比较大的地市而言,政府应制定专门化政策,解决外来人口的配套设施,以及生产和生活问题,提高城市对外来人口的人文关怀,促进外来人口融入城市。从长远来看,人口红利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城市竞争力。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课题组于同日发布了《2017上海大都市圈人文城市发展报告》。报告对上海大都市圈7座城市人文城市发展水平进行了总体评价:上海与苏州的发展现状处于第一梯队,总体表现比较优秀但在“文化环境”方面存在较明显不足,需要研究和实施“集中兵力”的人文城市发展战略;无锡、宁波的发展现状处于第二梯队,在总体发展上比较均衡,但同时各方面也都有较大的上升空间,需要研究和实施“穿插作战”的人文城市发展战略;嘉兴、南通和舟山处于第三梯队,发展的均衡性差且优势指标很少,不仅要想办法突出特色,更需要花大力气打好基础,需要研究和实施“全面突击”的人文城市发展战略。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教授指出,与西方大都市圈相比,大上海都市圈在经济总量、交通基建和人口规模上已经领先,但在城市软实力、城市管理和服务、城市文化与精神上却落后很多。目前长三角各城市在文化建设和评估上的“各自为战”与“互不买账”,可以说正在重复着长三角长期以来在经济建设上的“单打独斗”和“同质竞争”,并已实际上成为影响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培育和建设质量的主要问题和重大矛盾之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