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在南极地区实现中国首次极地无人机遥感测绘
当地时间12月23日下午,由我校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研制的极地遥感无人机“极鹰一号”在南极中山站地区首飞成功。这是我国首次在南极地区实施无人机遥感测绘,标志着我校承担的国家十二五极地专项项目“南极地貌遥感”取得关键性进展。无人机由现场执行人、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极地遥感团队研究生罗斯瀚操控并成功起飞和回收,飞行时间一小时,获取数百幅中山站周边地区高分辨率遥感图片。该消息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重要媒体广泛报道。
近年来,我校在极地遥感与全球变化研究方面取得显著工作进展。尤其在海量卫星资料的快速处理与信息服务方面,今年1月我校成功协助被困南极海冰的我国极地考察船“雪龙”号脱困,为学校赢得多方赞誉。为进一步提升我校的极地遥感与全球变化研究水平,全球院着力打造机动性更强的极地无人机,提高数据获取能力。由于极地地区环境十分恶劣,此前我国仅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南极中山站地区开展了无人机飞行实验与测试,但一直未实现业务化的科研数据获取。
2014年年初,全球院极地遥感团队与国内无人机企业联合研制了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极地遥感原型无人机,8月我校派出2名队员在北极黄河站地区实现了试飞,成功获取了部分遥感数据;在北极飞行实验的基础上,全球院进行了技术改进,确定无人机型号为“极鹰一号”,正式列装入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赴中山站地区执行“南极地貌遥感调查”项目外业飞行任务。
12月2日,“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在我校极地遥感团队的指引下成功破冰抵达中山站地区;12月10日,无人机装备经直升机调运至中山站。经过一周紧张周密的调试,“极鹰一号”无人机具备作业条件。然而,由于中山站位于南极大陆边缘地区,大风天气非常多,因此一直不具备飞行条件。12月23日,终于出现短时间风力减弱天气,无人机在4级风的情况下以400米航高实现了10余平方公里的航拍。
此次无人机成功飞行,标志着我校极地遥感研究能力和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具备了扎实的极地现场数据大范围快速获取能力,这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极地遥感能力的提升,成为为数不多的掌握极地无人机遥感测绘能力的国家之一。另据悉,全球院无人机已被列装入2015年北极黄河站考察计划中,将先后参加明年4月和9月开展的两次考察活动,对北极海冰、冰川和苔藓植被等进行高分辨率遥感测绘。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