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活”在民众身边 北京创新保护延展文化脉络

22.07.2022  17:54

  中新网北京新闻7月21日电 (记者 杜燕) 什刹海西海“”下来尽显历史景观风貌,市民漫步岸边感受大运河之美;创新修缮理念和工作方法整体保护长城,打造国家对外开放文化金名片”;琉璃河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稳步推进,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文化遗产……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将于7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举办,力争打造成为文化领域的全国性品牌论坛,助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论坛上,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将展现在创新保护延展文化脉络取得的最新成果,让更多人了解古都北京如何守住北京千年古都的“城市之魂”,保护好、传承好在历史中创造、积累和延续下来的优秀文化,让文化资源惠及更多民众。

  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承载了北京“山水相依、刚柔并济”的自然文化资源和城市发展记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底蕴丰厚,是北京文化脉络乃至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度交融的空间载体和文化纽带。北京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根基,以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为抓手,构建历史文化遗产连片、成线的整体保护格局。

千年运河滋养流动,讲述传承与发展

  位于北京市德胜门西什刹海西海的西海湿地公园,是北京核心城区唯一的一处湿地公园,50余种水生植物及野鸭岛的各种鸟类栖息、嬉戏。近几年来,通过拆除违建、疏通堵点,连通步道,新建七处总计1000平方米的环湖观景栈道,让西海“”下来,成为市民休憩观景的亲水之地。

  湖边一尊郭守敬雕塑,把游客仿佛拉入曾经繁忙的漕运之地。

  据介绍,元代郭守敬在积水潭(什刹海)西端凿渠东下,修建通惠河,使京杭大运河漕粮自通州白河、经通惠河,直抵京师大都城。如今,西海湿地公园北入口至湖边郭守敬雕塑之间形成郭守敬之路,同时将原有什刹海入水闸口进行恢复性展示,与汇通祠郭守敬纪念馆的展陈内容进行呼应,丰富运河文化内涵。

  市民在这处亲水之地感受运河文化的魅力,也欣赏朴野自然的湿地景观风貌。

  这是近年来北京持续推进生态之河建设、沿岸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之一。据介绍,目前大运河北京段涉及的断面实现全面监测,主要河段水质已基本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北运河(通州段)综合治理主体工程完工,萧太后河(朝阳段)全线河道实现贯通。持续开展亮马河综合治理工程,国际风情水岸建成了约80万平方米的景观廊道。

  此外,北京持续推进文化之河建设,万寿寺周边搬迁腾退顺利完成、运河文化公园加快建设,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实现开工、路县故城遗址公园一期已具备开园条件,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得到加强;推进发展之河建设,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积极创建京东唯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恢复“三庙一塔”古建筑历史格局。大运河博物馆(首博东馆)、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剧院三大文化设施主体结构已全部封顶,未来将成为大运河沿线文化新地标;推进融合之河建设,北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游船通航,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再次迈出重要一步。连续三年与杭州市共同举办“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活动,开创以文化建设促进区域合作新模式。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大运河是与民众休戚与共的宝贵历史遗产,北京持续推进民生之河建设,并将继续讲好运河故事,提升文化品质,把大运河打造成为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整体保护长城,打造对外开放文化“金名片

  近年来,长城作为遗产保护和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内容,相继纳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北京持续探索长城保护长效机制,编制长城沿线马兰路、古北口路、黄花路、居庸路、沿河城5大重点组团规划,重点实施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北京长城文化节、箭扣长城修缮等3项国家级标志性项目,实现长城整体保护,服务首都,打造国家对外开放文化金名片,展现大国形象、首都风范。

  北京加大长城抢险修缮力度,在全国率先推进实施长城抢险加固工程。截至今年6月,已实施50项长城抢险加固工程。

  北京始终秉持文物保护“最小干预原则”,不断尝试创新修缮理念和工作方法,并在箭扣长城脚下挂牌成立全国首个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选取箭扣长城和大庄科长城开展研究性修缮,通过考古发掘、地质勘探、勘察设计、数字化跟踪等步骤和手段,不断探索长城保护修缮可复制、可推广的北京经验。

  此外,北京在长城沿线6区建立长城保护员队伍,共488人,负责日常巡视、险情监测、环境清理、游人管理等工作,形成了全覆盖、无盲区的长城遗产保护网络。

  北京还创新合作研究,打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高端智库,成立“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助推北京长城文化带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促进长城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探索长城文化保护利用的创新之路。同时,举办两届北京长城文化节,即将举办第三届长城文化节,推出系列专题纪录片及短视频,让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民众可感、可知、可参与的生动实践。

从“北京之宝”到冬奥遗产,多元文化交相辉映

  “琉璃河遗址是北京悠久建城史的珍贵物证,它的发现将北京建城的历史推进到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院长郭京宁表示,1962年,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等首次对琉璃河遗址进行科学调查和试掘。此后数十年,对城址区、墓葬区的多次发掘研究证实了琉璃河遗址的重大学术价值。2021年发掘的青铜卣铭文首次亮相,为北京地区三千年筑城史提供了最早的文献证据,被学者们认为“以无可争议的文字资料实证了三千余年的北京建城史,在世界城市史研究上具有独特价值,堪称‘北京之宝’。

  据介绍,目前琉璃河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稳步推进,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文化遗产。此外,推进《金中都城遗迹保护规划》编制,实施金中都城墙遗址考古工作,开展金中都城遗址公园概念性方案设计。

  这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遗址保护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据介绍,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既有周口店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旧石器时代遗址,东胡林人、镇江营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又有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金中都遗址;既有香山双清别墅、卢沟桥宛平城等红色文化纪念地,又有传统村落、京西古道、京西民俗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以首钢、二七机车厂为代表的工业遗产,又有中关村海淀园、大兴新媒体基地等现代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高地,承载着西山永定河丰富多彩、多元交融的文化,呈现出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交相辉映的特征。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和“四个文化”基本格局下,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建设工作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创新性发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永定河生态功能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三大文化带在首都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见证了城市的沧桑巨变,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承载了宝贵的文化记忆。北京将统筹推进三条文化带保护发展,构建历史文化遗产连片、成线的整体保护格局,守住北京千年古都的“城市之魂”,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