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化纪实】夏日 “小清凉”里的 “大温暖”——写在校教育基金会捐赠学生食堂空调设施之后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新闻网开设“北化纪实”、“北化学子”、“北化人物”、“北化之子”栏目。本期新闻网记者就学校教育基金会捐赠学校食堂空调设施进行专题采访与报道。
(新闻网记者 江晓) 今年的夏天,北京的天气依然闷热的厉害。白天三十多度的高温,在户外呆几分钟衣服几乎能拧出水来。如果是在往年,即使是去食堂吃顿饭,都能吃得汗流浃背。但是今年,虽然天气依旧闷热,但走进学校一层食堂,一股清凉之气却扑面而来。相较于室外的闷热,食堂内显得格外清凉舒爽。
“这么热的天气,能够吹着冷气吃饭,简直就是莫大的享受!”研二学生刘斯通满脸笑意地告诉记者,“自从开了空调,就没换过食堂。”
据悉,北京化工大学教育基金会捐款72万余元,为东校区一食堂和四食堂配置了26台5匹天井机和2台柜式空调设备,更新了数字电视,安装了有线电视信号,进一步提升了餐厅环境,为学校师生在炎炎夏日里送来一抹清凉。
食堂里的“清凉”记忆
无论是已经离开的北化人,还是仍旧在学校读书的北化人,说起对于北化的记忆,食堂总是绕不开的话题。冬去春来,食堂,已经不仅仅是“吃饭”的场所,更以一种特殊的形式承载着每一个人的青春记忆。
“能够在学校食堂用餐的机会,已经屈指可数了。”临近研究生毕业,钱忠杰的话语中颇多感慨,“现在非常珍惜在学校的每一餐,就像珍惜在学校的每一天。”
“与初来北化相比,校园的变化很大。”在北京化工大学求学的七年里,也是钱忠杰以自己的视角见证学校发展的七年。“但无论是从每年的中秋月饼,还是到现在的食堂空调,学校对我们的关怀始终未变,带给我们的温暖始终未变。离别在即,衷心感谢学校多年来的培养和教育。”
而对非毕业生而言,食堂空调的安装则有着更加具体的现实意义。
“夏天最愁的就是去食堂吃饭了,每次吃完都要出一身汗。”大三学生孔圣艳就谈道,“以前遇到酷热天气,通常会选择订外卖。可外卖虽然吃起来方便,但卫生质量却无法保证。”
确实,由于外卖商家的卫生条件、食品安全难于监管,黑心作坊屡禁不止。“可现在好啦,去学校食堂用餐,既不需要担心饭菜质量,又能享受到舒适的环境,一举两得!”
清凉背后的关爱与温暖
看似简单的空调安装,背后却花费了不少心思。从提出方案到付诸实施,从前期设计都后期施工,既有校领导的时时关心与观注,也有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积极推进。
后勤服务集团副总经理王中秋告诉记者:“为了节约改造成本、保障就餐空间,我们和教育基金会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通过反复沟通论证,才制定出最终的设计方案。”
2016年1月21日,空调安装工作正式启动。为了避免影响师生就餐,修缮工程中心选在食堂开放的间歇期进行施工。“每次施工都要赶在饭点之前结束,同时还要将卫生打扫干净。”
经过三个月的紧张施工,终于在4月底完成了最后的调试工作。空调一经开放,便受到了学校师生的热烈欢迎,一层餐厅就餐人数有了显著提升。
“现在正在对高清有线电视进行信号引入,不久之后,就可以在用餐时欣赏到精彩的电视节目了!”一名工作人员现场告诉记者,“师生的满意,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认可。”
爱心与感恩的积淀与传递
“此次捐赠活动,是教育基金会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笔大额捐赠。”北京化工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叶晶磊老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捐赠的初衷,就是要切实解决师生关注的实际问题。”
北京化工大学教育基金会(BUCTEF)成立于2011年底,旨在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加强学校与广大校友及社会各界的联系,争取海内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支持与捐助,推动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叶晶磊解释道,“这次改善餐厅条件,也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电费将由学校出资,不会分摊到师生身上。”截至目前,教育基金会已累计资助学校各类发展项目逾2000万元,极大地推动了学校各类事业的发展。
而对学生的资助帮扶,是教育基金会的工作重点。“比如说,针对贫困新生,我们专门设立了覆盖全员的‘助航基金’,更是通过‘助航基金—拓航计划’,让来自贫困家庭的学子,能有机会走出国门。”叶晶磊介绍道:“受到资助的学生往往心怀感恩。等他们日后有能力时,自然会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库柏专项奖学金获得者王鸿严,就在获奖感言中这样写道:“我深知,享受了爱的温暖就更应该把她传递。作为一名获奖者,我感受到这份温暖,更加明白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应尽自己所能的提供帮助。因此,我会时刻怀着感恩之心并将爱的接力传递下去。”
“我们正在筹备向2016级新生赠书的工作。”叶晶磊告诉记者,“捐赠的《美丽化工》,将随着录取通知书寄给新生。让同学们在入学之初,便能正确地了解化工,喜爱化工。”
供稿单位: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