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级文化服务网覆盖朝阳

23.06.2015  05:45

▲在朝阳垡头地区文化中心黑钻剧场内,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练毕业演出节目。

  ▲朝阳区图书馆能为盲人及弱视读者提供包括盲文阅读、视听、电子阅览、电脑培训及预约上门服务在内的众多特色服务。

  本报记者

  孙戉摄

  本报记者 朱松梅

  走出家门,15分钟内就能找到一家图书馆或文化中心。既能独自泡一盏香茗,享受阅读乐趣,又能跟大伙儿围坐下棋,一决高下。目前,朝阳区共建成区级、地区、街乡和社区(村)四级文化中心、图书馆500多家,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走进位于广渠路的朝阳区图书馆,浮躁的情绪瞬间被拂拭得一干二净。

  “在这里借书,就像在自家书柜里取书一样方便。”副馆长李凯向记者展示了射频识别自助借书机。只需刷一次卡,书柜的玻璃门自动打开,取书的瞬间就能自动完成扫码、登记等借阅手续。

  这座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的图书馆不但技术先进,还颇具艺术气息。在齐整洁净的书架间点缀着回旋走廊、馆中花园,不少读者捧书细读,流连其间。

  朝阳区图书馆的藏书超过了100万册。作为四级文化服务网络中的区级文化设施,它还承担着“图书配送”的任务。

  “地区和街乡图书馆的藏书全部由朝阳区图书馆统一购买、调配、运送。”李凯介绍说,区图书馆相当于指挥中枢,每两个月要给分馆来一次“大换血”,让图书流动起来。负责图书配送的车辆不停穿梭于区内的500家图书馆,每年至少配送图书15万册。

  随后,记者又来到了垡头地区级文化中心。远远望去,这座建筑酷似一颗黑色钻石,附近6个街乡的居民都可以来这儿开展文化活动。

  “我差不多天天都来这儿!”说起文化中心的好处,71岁的刘连起合上手里的书对记者说道:“没想到,我都退休了,还能来这里参与年轻人的活动,算是跟社会接轨啦!”这座上下9层的文化中心不仅有图书馆、电影院等满足日常文化需求的设施,还有针对年轻人开设的绿皮火车咖啡厅、垡头青年创意、多媒体数字空间、车库创造社等现代文化空间。

  朝阳区文化委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地区级文化中心既不等同于区级文化中心,又不能取代街乡文化中心。而是突出地区的环境、人口和资源特色。目前,朝阳区已建成垡头和CBD两个地区级文化中心,香河园、常营、奥运村地区级文化中心正在建设中。

  区级和地区级文化中心设施齐全先进,但对部分市民来说仍显得离家稍远。街乡和社区(村)文化中心则如同繁星,散落在市民身边,几乎触手可及。

  王四营乡孛罗营村的文化活动室可谓是“五脏俱全”。1200平方米的活动室里,各种文化体育设施一应俱全。培训教室、电子阅览室、舞蹈排练室、书画练习屋、乒乓球室,全向村民免费开放。

  下午两点,还没等走进孛罗营村的乒乓球室,就能听到里头激烈“厮杀”的声音。擦一把额头上的汗珠,李芬告诉记者,自打村里前年建了文化活动室,她的爱好就从打牌、搓麻变成了运动。“我每天下午都要约邻居打上几个回合,特别痛快!

  朝阳区文化委数据显示,目前,朝阳区43个街乡共有500多家文化中心和图书馆,免费提供文艺演出、电影服务、文化活动、图书借阅等服务。不论在城市还是乡村,步行15分钟的距离内,市民就能找到一处文化设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乐趣。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本网刊登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