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叶光亮:选一条让祖国强大的路
“80后”海归,中国人民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叶光亮——
叶光亮,“80后”海归。喜爱哲学,为了更好地解释现实世界的问题,选择经济学领域,用3年时间取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的经济学硕士与博士学位,学成归国,投身教学科研,6年后,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最年轻的教授。
在叶光亮看来,爱国的体验就像是对家的情感,离得越远越能体会到自己与国、与家是一体的,无论走多远,心都系在“根”上。“出国后,我们身上天然地戴着祖国的标签,一切与祖国相关的事,都与你不可分割。”
到了国外,叶光亮发现,一些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有人问我们国家有没有汽车,“每每遇到对中国的误解,我都觉得有义务要解释清楚。告诉他们一个真实的中国。”2004年,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对叶光亮触动很大。“当时特别自豪,一方面说明本国企业实力变强了,另一方面,让那些认为中国还是‘纯农业国’的人改变了既有印象,重新认识中国。”
自此,叶光亮深刻地意识到,树立中国以及中国人的国际形象,路只有一条,努力让祖国强大。
国外读书时,叶光亮选择了“混合寡头垄断”作为研究方向,他知道,尽管由于美国的经济结构决定,这个题目在美国研究人员不多,但是从中国国情来看,混合寡头竞争现象比较普遍,而研究者少,这个方向非常有价值。
选定题目后,第一年叶光亮便把与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章看完了,同时开始听相关课程。一般留学生是上两年课以后再开始着手论文,但叶光亮选择课程和论文同时进行。同学眼中的叶光亮一直很拼,通常,美国经济学博士学位项目至少需五年时间的学习,而当时只是国内本科毕业的叶光亮却仅用3年,以各科全A的成绩拿到博士学位。
“那3年里,我一次家都没回过,一年中的5个月,城市都被大雪覆盖。从教室出来,室外温度零下20℃,踏着大雪一步一步往回走,心中想着可以早回国,心里不觉得苦,反而很踏实。”叶光亮回忆。
2006年正值新一轮经济学留学博士回国潮,满怀一腔抱负的叶光亮刚毕业就毅然决定回国,希望将自己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在国内落地生根。
其实,回国前摆在叶光亮面前的路有很多,可以选择业界也可选择学界,之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国任教,是因为在叶光亮看来,在业界工作是一种“造物”的工作,旨在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而科研与教学是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是“树人”。于己而言,业界可以赚的财富多些,但有意义的学术成果,却可以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起涟漪。
“职业高下不应以工资多少为判断标准,而是要看其意义。”叶光亮说,“树人”是一项很高尚的工作,就像在美国,最优秀的学生都会去做老师,这样才能保证教育质量,民族的振兴。
回到国内高校,叶光亮投身研究生教学改革,当时国内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以传统经济学原理描述为主,数学模型应用较少,量化实证研究不多。鉴于此,叶光亮与一起回国的4位博士,开始着手采用欧美的研究范式强化研究生学科基础训练,促进国内经济学教育更国际化。他还构造了“混合寡头模型”研究转型经济,使得分析更为量化、精确。
置身高校并不意味着将自己锁在象牙塔里,叶光亮还不断尝试着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2013年底,他发起成立反垄断与竞争政策研究所,旨在搭建中国反垄断与竞争政策研究平台。担任所长的叶光亮在学校的支持下,带领师生参与到一线的反垄断执法中。看到中国反垄断执法水平与国际渐渐接轨,叶光亮感到很自豪。
作为“80后”,如何理解爱国?叶光亮的回答很朴素,“与祖国相关的事,就是你的事。实实在在为国家做点事,而不是仅仅挂在嘴上,就是爱国。”
原文链接: [人民日报]:我与祖国不可分割”:选一条让祖国强大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