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策群力谋发展,同心同德奔一流——冶金学科规划与建设研讨会召开

19.01.2018  10:51

1月17日下午,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科规划与建设研讨会在冶金楼青钢报告厅召开。校党委书记武贵龙,副校长吴爱祥,2011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徐金梧,学科规划办、科研部等各个部处、各学院领导,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钢铁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院、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教授代表共80余人参加了大会。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院长张立峰主持了会议。

张立峰首先汇报了我校冶金学科的发展情况,重点结合第四轮学科评估的情况分析了冶金学科的优势和劣势,并就今后了发展提出了七条中肯的建议。一是加大力度,培养与引进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二是凝炼方向,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改善民生的科技创新;三是继续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进步对于经济的贡献率;四是继续重视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特别是注重发表高水平国内期刊论文,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五是注重教育教学,再打造一些精品课程;六是强调科研用房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提升科研项目的硬件保障水平;七是建设“新时代”冶金学科的“新文化”,提倡光明磊落、勇于开拓、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良好风气。

在研讨与讨论环节,大家踊跃发言,气氛极为热烈。徐金梧在发言中指出,听了张立峰院长的发言,非常振奋,深受鼓舞,感受到冶金学科的发展蒸蒸日上,前途一片光明。希望冶金学科的同志们共同努力,再上新台阶。同时,他深刻地分析了东北大学等兄弟高校的优势,指出目前我们冶金学科的一些不足与短板,希望在凝炼学科方向、注重内涵式发展方面再下大的功夫。

冶金学院教授代表邢献然、朱荣、王新东、吴胜利、郭汉杰,钢铁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郭占成主任、胡晓军教授,工程技术研究院何安瑞院长分别发言,就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科研基地建设与科研创新、“大冶金”学科的建设与协调长效机制、科技成果转化、国际交流、文化建设等诸方面进行了深入地剖析,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建议共百余条。研究生院院长杜振民、材料学院院长王鲁宁等作了发言,对于冶金学科的突出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同时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建议。

吴爱祥在讲话中充分肯定冶金学院和冶金学科所做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优异成绩,同时他提出三条主要的意见:一是应充分整合各方力量形成“钢铁锤头”,形成冶金全流程链条,体现北科大的特色。在这方面,我们有板带中心、轧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可以充分利用。其他学科在全校“一盘棋”理念的引领下,助力冶金学科的发展。二是发扬“传帮带”的精神。北科大冶金学科有魏寿昆、柯俊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深厚科学积淀和优秀文化传统,目前周国治院士等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我们要积极挖掘他们的思想,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文化内核,使之发扬光大。为此,我们要大力支持人才工作,特别是中青年人才。如在利用博士后做好科研工作方面,我们可以做好这篇文章。组织得力可以很快出好的成果。三是我们要“能说会唱”,既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又要敢于宣传、善于宣传,这样形成良性循环。特别是利用网络、微信等新媒体,及时便捷地宣传我们取得的成绩和学科发展最新进展。

武贵龙做总结讲话。他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冶金学科的优异成绩,另一方面也提醒大家主要是要总结经验,提出问题,着眼于下一轮评估和长远的学科发展,着眼于实现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实现世界冶金教育科研中心的梦想。他着重提出如下意见:一是面对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冶金学科要以不变应万变,注重内涵发展,苦练内功;二是要重点围绕如何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研究如何促进学科有新的内涵发展;三是要调整考核方式,注重人才培养,培养出更多学术带头人,尤其是要着眼于出大师;四是要呵护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调整资源配置方式,给予人才、学术团队以更多的温暖与关怀;五是学校将调整存量资源,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解决空间和基地环境问题;六是冶金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都要关注文化建设,形成自己的“精气神”。关于建立“大冶金”协调机制、中青年人才引进和培养、教师队伍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等重大问题,他表示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逐步深入细化和落实今天冶金学科研讨会的主要精神。

研讨会气氛热烈、成果显著,生动体现了群策群力谋发展,同心同德奔一流的科大风貌,成为我校“双一流”建设谋局部篇的典型样本。

(摄影:高   龑)

(责编:邢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