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博士老区行|镇康甘蔗产业遇瓶颈 我校师生支招

26.07.2018  11:25

日前,在云南镇康县开展科技服务的我校博士团成员资环学院博士张华艳、生物学院博士韩君以及农学院硕士宋志伟在军赛乡领导的带领下,对乡里的甘蔗生产企业及甘蔗种植大户进行专项调查与科技服务。 

军赛乡位于临沧市镇康县东南部,是中国西南边陲的一个民族乡,全乡最高海拔2978米,最低海拔530米,气候差异性大,山区霜期97天,坝区终年无霜,甘蔗是当地主要农业产业,全乡拥有甘蔗共6000亩。

在当地最大的一家红糖加工公司—镇康县南汀河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调研过程中,当问到公司目前最大问题是什么时,公司负责人无奈地说:“甘蔗收不上来,我们都是从临近的县里去收购,现在甘蔗人工成本太高,老百姓都不愿意种了”。这几年,公司都会以最低420元/吨的保护价收购农户甘蔗,从而保护农户种植甘蔗的积极性。但是,随着很多人出门打工,村里劳动力缺乏,甘蔗种植和收获的人工成本急剧上升。当前,农民砍收甘蔗人均日工资为80元,以山地甘蔗为例,产量4~5吨/亩,一亩甘蔗地收入1600-2000元左右,成本包括化肥农药投入600元/亩,人工收获成本约400元/亩(工人每天收获900公斤),再扣掉甘蔗种苗的成本,当地种甘蔗基本不怎么挣钱,这极大挫伤了农户种植甘蔗的积极性。

如何解决甘蔗种植人工成本高的问题?随后,博士团走访了甘蔗种植面积较大的军赛村,通过与村干部座谈得知,当地这几年也一直在尝试引入机械化,但一直不成功,甘蔗种植机械化面临很多难题:甘蔗大多种植在坡地,很多坡度超过30%,机械根本没法上坡;蔗田地块分散小、坡度大、石头多、机耕道不通畅;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种植方式多样,品种不一样,给机械进入带来新困难;农机农艺融合不够,甘蔗种植品种、种植行距无法与机械化收割相适应;甘蔗倒伏情况严重,甘蔗植株长势高低悬殊过大也不利于机械化开展。 

除此之外,甘蔗种植机械化在推广的过程中也碰到了很多其他问题,“我们这里很多地块、种植模式都不能满足机械化要求,不能全面推广也导致机械化推广成本偏高。另外,甘蔗是宿根植物,第一年收完后第二、第三年还能长出来,而机器容易压坏宿根影响第二年的生长,这都是甘蔗种植户还不能接受机械化的原因”,乡里负责农业的李乡长听到我们谈论甘蔗时补充说。 

对此,博士团进行了专题的研讨,并在返回学校后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查阅,形成建议后反馈给了军赛乡的李乡长: 

1、农户可以选用抗风抗倒的优良高产品种,如新台糖10号、新台糖22号等; 

2、丘陵地区选用背风向阳的土地种植,平原地区选用防风林带的地方种植; 

3、在种植前土壤深耕,并适当深栽,促进根系深扎,增强植株的抗倒能力。合理施肥,不偏施氮把,配合使用磷、钾肥,以增强甘蔗茎的韧性; 

4、农户可以对种植甘蔗的连片区域进行整合,对于分散的土地进行整合,特别是丘陵山区较缓的坡地可以用机械进行平整,借鉴其他地区“小块并大块”的成功经验,整合土地资源,修建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的田间道路,留出机耕路; 

5、对于甘蔗倒伏严重、地块较大的地区,建议农户使用切断式收获机,该机械作业过程人工辅助较少,但是要注意潮湿天气难以保存,必须及时送到厂子进行压榨。 

6、对于丘陵坡地,建议农户使用整秆式收获机,该机型作业效率高,雨季还可以继续使用,收获后的甘蔗方便运输,杂质少,出糖率高,储存时间长; 

7、农户种植甘蔗时,应按照标准种植,宽窄行距固定,对不同熟性品种、不同植期进行科学安排,加强农机农艺的融合,从而保证产糖效率和机收水平,以提高效益。 

同时,博士团也对当地糖业加工企业提出了建议: 

1、企业利用自身优势,为农户引进适宜本地种植的品种,并定期为农户进行生产技术指导,给农户宣传企业生产扶持的政策; 

2、企业可以成立相应的农机服务部门,专门从事甘蔗生产农机服务,同时将周边农户的农机吸引进来,为甘蔗生产提供一条龙服务,解决劳动力短缺以及收割成本过高问题; 

3、企业应进行生产设备配套改革,改进料口,改进加工工艺,以防甘蔗大量入厂造成加工不及时。同时应对蔗汁加工产生滤泥进行加工,做成肥料; 

4、对甘蔗产生的甘蔗渣预处理,提高利用率; 

5、企业应该注重自身品牌宣传推广,对红糖进行深加工,针对不同人群需求研发出特色产品,改进包装,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通过此次调研,同学们表示,深刻意识到在丘陵山区推行甘蔗全程机械化的重要意义,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企业发挥的带头作用越来越明显,相信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军赛乡甘蔗机械化水平一定会有较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