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传输已成一季度北京市PM2.5升高的主要原因

25.03.2020  20:41

  中新网北京新闻3月25日电 (陈杭)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指出,最近北京市发生一次明显的空气污染过程。本次污染过程区域传输贡献近70%,主要来自唐山、廊坊等东南部一带。

  今年1到2月份,北京市四项主要污染物同比“三降一升”,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61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5.1%;与此同时,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同比降幅高达37.5%、20.9%、21.5%;进入3月份,空气质量整体较好。

 区域传输贡献近70%

  刘保献介绍,本次污染过程区域传输贡献近70%,主要来自唐山、廊坊等东南部一带。从监测数据来看,24日上午,北京市PM2.5浓度仍维持在1级优水平;受区域传输及不利气象条件影响,24日下午在偏南风作用下,PM2.5浓度快速升高,19时达到3级轻度污染,夜间污染进一步上升,25日03时达到4级中度污染级别,08时达到5级重度污染水平,期间,北京市东南部较重,西北部较轻。

  从PM2.5源解析结果来看,本次污染过程主要受东南区域传输影响。其中,北京市本地贡献占33%,区域传输贡献67%,区域传输中东南传输贡献42%,西南传输贡献8%;对北京区域传输贡献最大的城市和地区分别是:唐山(13%),山东(11%)、廊坊(8%)、天津(7%)。

  总体来看,本次污染过程以东南传输为主,西南传输和高湿下积累贡献为辅。

  通俗的来说,受扩散条件不利影响,北京市上空就像盖了床大棉被,污染物被“捂住”了,扩散空间被压缩了;同时区域传输影响大,外面大量的污染物往北京等一带汇聚,造成了本次污染过程。

两次空气重污染过程导致北京PM2.5反弹

  1到2月两次明显的空气重污染过程是PM2.5反弹的原因,一次和保定等一带的烟花燃放有关,一次和东部唐山等一带的燃煤及工业排放有关。

  今年1到2月,北京市主要四项污染物浓度同比出现“三降一升”,其中与直接一次排放相关的SO2、NO2和PM10同比降幅在20%以上,而以间接二次反应生成为主的PM2.5同比反弹15.1%;PM2.5作为细颗粒物更容易在空气中悬浮、存留较长时间,因此具有较强的长距离传输特性。

  根据清华大学的CMAQ-ISAM数值模型测算,今年1到2月外来传输对北京市PM2.5贡献比率达到50%,远超往年30%左右的年均水平。在春节和元宵节后的两次重污染过程中,外来传输更是达到58%至61%之间,其中春节期间1月24日到27日重污染过程主要以保定等一带烟花爆竹燃放污染传输为主;元宵节后2月9日到13日重污染过程主要来源是东部唐山等一带的燃煤和工业排放。重污染“以一当十”,对PM2.5浓度贡献突出,若扣除这两次重污染影响,1到2月累计浓度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

遇不利气象条件易形成重污染

  刘保献提到,本质还是区域排放仍较大,在短期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仍会形成空气重污染。今年春节以来,受疫情影响,北京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但总体来看,北京降的多,区域降的少、城市降的多,农村降的少、生活源降的多,工业源降得少,在当前华北采暖季的大背景下,遇不利气象条件,区域的污染物汇聚到局部城市,仍会形成重污染过程。

  虽然北京污染排放降幅较大,但仅占区域“2+26”城市排放总量的1-6%。虽然城市移动源、生活面源等下降幅度较大,但区域农村散煤的燃烧有所反弹,据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统计,春节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民用散煤消耗量较节前增长了约30%—40%。同时,据生态环境部统计,区域“2+26”城市占大头的工业污染排放未有实质性下降,NOx、SO2排放量仍维持在总量的70%以上。此外,秸秆焚烧情况有明显增加,2月份华北六省市遥感监测到生物质燃烧火点个数2737个,相比1月增加2倍。

  区域整体保持着较高的污染排放水平,与此同时,环境容量整体下降超三成。主要体现在一是春节后温度异常高,逆温频率增大;二是北风少南风多,污染物易在北京等山前一带汇聚;三是湿度大,排放的污染物更容易转化为粒径较细的PM2.5。在逆温高湿静稳的不利气象条件下,外来污染传输叠加局地污染积累造成北京市PM2.5的污染。

  刘保献表示,由此可见,随着北京市PM2.5浓度不断的降低,区域传输的影响越来越大,北京市空气质量的改善越来越依赖区域的共同减排,特别是对于区域的燃煤及工业等排放的PM2.5前体物管控尤为重要。因此,持续加强区域协同减排,共同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空气质量改善的关键。​​​(完) 【编辑:陈建】

连续两日轻中度污染 区域传输贡献67%
  中新网北京新闻3月23日电 (陈杭)23日,Bj.China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