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济“瘦身健体”更具活力
(新华社记者孔祥鑫、任峰、李峥巍) 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今,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适宜产业布局津冀成为新时期北京经济发展的新主题。然而,疏解和协同并不意味着北京自身发展的停滞和倒退,如何在“瘦身健体”中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北京给出的答案是:通过构建“高精尖”结构,发挥创新创业的强劲驱动力,绘制了一幅经济结构更高端、更具活力、更均衡的新画卷。
更高端:“高精尖”产业独领风骚
上半年,北京市GDP同比增长7%的成绩单并不十分抢眼,但一组有关“高精尖”产业的发展数据足以令人振奋。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5%,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5.9个百分点;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三大优势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3.3%。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稳步推进的背景下,北京要留下什么样的产业,“高精尖”应该如何定义成为政府和企业界人士积极思考的新问题。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卢彦说,下一步将重点关注能够代表国家参与激烈国际竞争的高端产业,为四个服务助力的精品企业,能够体现北京创新、创造活力的引领潮流的尖端商业模式。
随着北京市经济发展思路的逐渐明确,一大批园区、企业的创造力被激活、一系列科技成果、产品缤纷呈现。
在发展态势如火如荼、技术创新层出不穷的云计算领域,麓柏科技研发了全球首款全闪存软件定义云存储系统产品;在智能制造领域,优纳科技在工业智能机器视觉检测系统领域与富士康开展全球战略合作,跨入工业4.0时代;在新材料和能源技术领域,超级电容、纳米发电机等前沿技术成果纷纷在中关村转化落地……“产业结构高端化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经济增速回升的重要原因。”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夏沁芳如是说。
更具活力:创新创业提供强劲驱动力
吕云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第一届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前往美国佛罗里达攻读博士。如今,已获得博士后经历的吕云,放弃令许多人羡慕的在国外一流企业发展的机会,回到母校北航创业。
如今,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鼓舞下,有越来越多像吕云一样的青年人投入创业大军。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北京新设企业8.2万户,同比增长23.5%。上半年,中关村示范区平均每天诞生50家创新企业。在仅数百米长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如今已经成为中国创新创业的“新地标”。在这里,日均孵化创业企业1.6家,每天平均有一家企业获得融资,平均每家企业融资500万元。
记者从中关村创业大街运营方了解到,自2014年6月12日开街以来,签约入驻大街的创业服务机构已从最初的10余家增长到现在的大约30家,诞生了66号成长屋、洋葱投、京东奶茶馆、聚创、IC咖啡、金榕树等一批新的创业服务机构。
从创新投入来看,今年1月至5月,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内部科技活动经费支出424.7亿元,同比增长14.1%,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4.8个百分点。截至5月底,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39551件,占全市的63.9%。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示范区创业活力正源源不断地迸发,创业环境在不断优化。
更均衡:不同功能区因地制宜协调发展
在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之时,北京自身的区域协调发展也正在有序进行中。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首都功能核心区完成投资134.2亿元,下降4.7%。而生态涵养发展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完成投资额均超过首都功能核心区。其中,城市功能拓展区完成投资864.5亿元,增长0.6%;城市发展新区完成投资1002.1亿元,增长8.9%。
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有序疏解,在首都核心功能区不断完善其功能定位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资源正在向非核心区倾斜,而各个区县也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区情特点错位发展,避免一窝蜂上项目、走同质化发展的路子。
在城市功能拓展区海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的创新创业热潮持续高涨。5月7日至6月7日的1个月时间里,中关村核心区共计新办税源登记户4202家;在位于城市发展新区的大兴,北京电子商务中心区已经聚集电子商务企业200余家,电子商务相关服务企业上千家,一个充满活力的电商生态圈已具雏形;同样位于城市发展新区的顺义区,临空经济核心区已经吸引2200余家企业入驻……几大功能区协调发展,成为当前北京经济的新亮点,也为今后北京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和巨大回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