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科院第31期公共政策学术沙龙举行
2015年4月8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第31期公共政策学术沙龙在院六层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与系统动力学。由北京社科院青年工作委员会、市情调查研究中心、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共同举办,市情中心副教授何仁伟博士后做主题报告,市情中心副主任陆小成博士主持。来自北京市社科院社会学所、市情中心、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等研究人员参加了本次沙龙活动,市情中心主任、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秘书长唐鑫作为学术顾问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和指导。
市情中心何仁伟博士后作主题报告,认为在未来若干年,中国可持续发展存在六大问题或挑战:(1)人口压力;(2)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问题;(3)必须实现生态环境的“倒U型曲线”右侧逆转;(4)实施城市化战略的挑战;(5)加快区域间发展的平衡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所面临的问题;(6)国家信息化急速推进和科技竞争能力培养所面临的挑战。系统动力学是基于系统论,吸收控制论、控制论、信息论、协调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借助计算机模拟手段,根据系统内部组成要素互为因果的反馈特点,从系统的内部结构来寻找问题发生的根源,寻找解决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的对策。北京可持续发展未来的研究方向:围绕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升级和产业布局研究;产业优化与人口优化方面的耦合研究;基于人口、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提升方面的研究。
社会学所刘阳博士后认为,系统动力学确实是一种科学性比较强的研究方法,比当前流行的抽象探讨单一因果关系的研究思路更合理,对培养系统思维习惯和能力也很有帮助。可能在实际应用中要充分考虑系统边界的问题,对分析隐含的条件假设有更多的理论自觉,哪种情况下适用性更强、哪种情况下适用性弱一些,应该先有大致的判断。
市情中心刘小敏博士认为,系统动力学是应用系统论来解决社会问题的很好的方法。其优点在于可以尽可能去仿真社会系统。可能的不足是在应用数据描述时,如何才能解决收敛问题,因为,一个社会经济系统是动态平衡的,理论上是具有收敛性,因此,建立一个好的仿真系统的边界设定及反馈机制就非常重要。
市情中心赵雅萍博士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大课题,正如何教授所言,其测量和评估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人口等多个维度。UNDP曾经用人类发展指数来评估成员国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但这个指标也仅包含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三个方面。在选取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方面,难免会出现挂一漏万的情况,何教授报告中的系统动力学方法不失为测量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一个好的尝试。
市情中心陆小成博士认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个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研究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及三中、四中全会将生态文明上升到五位一体的高度,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现这些战略目标,需要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深入思考生态文明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核心问题。当前经济不生态、政治不重要、文化不支撑、社会不参与、环境不监管等系统性诟病,严重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不进行系统治理和全面改革,可持续发展只能是部分地方政府的一个政治口号而已,也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以找到病根,难以彻底根治。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进行系统思考、协同治理、全面改革。
市情中心主任、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秘书长唐鑫点评时指出,仁伟副教授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阐释,为我们研究相关问题提供了参考。他的报告有高度、有新意,其中的模型很规范、精准、实用,我们中心将来研究相关问题可以借鉴它。各位博士就这个报告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见仁见智,在总体肯定的同时指出了不足,真正体现了学术民主。我个人认为这个报告的理论基础是“老三论”,即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用它们来研究可持续发展这个系统性大问题是恰当的;可能由于时间关系,这方面的论证还未能展开,可以展开些。另外,我希望酌情运用“新三论”,即系统科学领域的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研究可持续发展,或许会获得新的成果。总之,学科体系创新、研究方法创新直到学术观点创新,需要学科交叉研究,敢于并善于运用新思想、新理论,以培养我们中心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开拓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