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财政收入首破五千亿元
5日,记者从北京市财政局获悉,2016年全年北京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5081.3亿元,同比增长7.5%。这是北京市财政收入首次突破5000亿元大关。
去年本市财政收入实现量质齐升,不仅规模实现历史性突破,收入质量也在稳步提高。税收收入占比达9成。此外,科技型企业、总部经济、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优势行业,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企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稳步增长,对财政收入增长形成较强的支撑。而在支出方面,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聚焦“疏解协同、创新驱动、生态环境、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五大领域,持续向民生倾斜,全年8成财政资金投入民生。
税费减免 为企业派出百亿减负“红包”
“光给员工交社保,公司每年开支就不少。”中关村东街的一家IT企业的总经理说,对他们这种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要研发就得招揽高端人才,人力成本占公司成本的大头儿,每年缴纳的社保费让企业有点儿“吃不消”。不过,随着社保单位缴费比例的下调,企业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困境有望得以缓解。
据了解,从去年5月1日起,本市阶段性下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缴费比例。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由20%降低至19%,失业保险单位缴费比例由1%降低至0.8%。这一调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每月减负6亿元,失业保险每月减负近1亿元,这两项加起来,每年降费达84亿元,对企业来说,也切实降低了缴费成本。
不仅如此,随着营改增试点的全面推开,截至去年年底,本市89.3万户试点纳税人顺利完成税制转换,97.2%的纳税人税负下降或持平,试点纳税人总体税负下降28.8%,去年本市营改增减税达641.4亿元,其中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四大行业扩围新增减税175.7亿元,减税效应明显,增强了企业的发展活力,也进一步优化了涵养财源的财税环境。
倾斜民生 支出占比持续超8成
教育、养老、社保、医疗、文化体育、保障性住房,样样都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大事。过去一年,市财政继续加大在这些方面的投入力度,确保民生投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始终保持在8成以上。
从分布在全市的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到免费资助失智老年人防走失手环,很多发生在市民身边的实事儿,都是由财政埋单。此外,2016年,本市还投入财政资金280亿余元,用于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支持全市保障房新开工5.6万套,竣工6.4万套,棚户区改造新开工4.41万套(户),让居民的居住条件持续改善。
财政惠民生,不光投入占比高规模大,还在探索优化新的投入方式。从2014年至今,赵登禹学校、西罗园第五小学、陶然亭小学的学生们,每周都能上4到8节京剧课,北京京剧院的演员亲自向学生们讲解京剧历史、教授唱法身段等。能让京剧这一国粹走进校园,陶冶孩子们的情操,主要得益于当年启动的政府购买服务改革。
近年来通过越来越广泛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财政资金在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方面,成效明显。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全市政府购买服务支出总额为274亿元。其中市级政府购买服务支出229.2亿元,较2015年增长1.3倍。
聚焦重点 推PPP“四两拨千斤”
虽已数九寒天,兴延高速建设却仍如火如荼。这条京西北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后,市民想去崇礼滑雪,想去延庆看世园会,都可从西北六环一路直达。兴延高速是全国首例通过公开招标建设的高速公路PPP项目,项目总投资131亿元,政府仅投入了32.7亿元,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约100亿元。
财政花少部分钱,吸引大部分社会投资,PPP项目让财政资金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兴延高速等项目已成为行业领域内采用PPP的重要参考案例,初步具备了模式能复制、经验能推广、程序能借鉴的扩散效应。而从更大范围看,在首都功能定位、京津冀协同发展、“放管服”和促进社会投资等方面,PPP这种新型投融资模式成效显著。
据了解,截至目前,本市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的项目达89个,总投资2440亿元,拟吸引社会资本1438亿元。涉及市政交通、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水利、保障性安居工程、养老、旅游等领域,形成了重点行业领域都有PPP项目的良好局面。上述项目中,已确定社会资本的项目有36个,总投资1518亿元,项目数量落地率40.45%,投资金额落地率62.21%。总体看,本市PPP项目具有数量精、规模大、落地率高、可持续性强等特点。
此外本市还通过设立北京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充分带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投资。据统计,市级政府现有子基金共25只,放大倍数约为1:3.5,截至去年7月底,投资实体经济企业项目累计达830个。
[责任编辑:徐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