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市交通工作会议2月5日召开

05.02.2016  18:36

  2月5日下午,2016年全市交通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十二五”交通工作成效,梳理了“十三五”时期交通发展的总体思路,部署了2016年交通工作安排和落实《2016年缓解交通拥堵行动计划》各项任务。

  按照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到2020年,北京初步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300公里范围京津冀中心城市出行时间不超过1小时。以绿色出行方式为主导的城市交通出行模式基本形成,中心城绿色出行(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比例达到75%。

  2016年交通指数控制在5.7左右

  加快推进《北京市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规定》立法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力争交通指数控制在5.7左右,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1%,机动车污染物排放下降5%,交通事故死亡率控制在1.6人/年万车以下,城市交通运行总体安全平稳有序。

  聚焦治堵,全面完成《2016年缓解交通拥堵行动计划》工作任务。加快推进《北京市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规定》立法进程。加快制订《北京市机动车停车管理条例》,为停车设施建设、停车秩序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提供法律支撑。

  加快推进兴延高速等公路项目建设和苹果园、北苑北、望京西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现广渠路二期建成通车,开工建设西外大街西延、丽泽路,做好姚家园路、京包路等道路前期工作。城六区建设70项道路疏堵工程,开工建设116条次干路、支路,其中东城区和西城区推进50条道路建设。启动广渠路东四环段大郊亭立交完善工程,推进国贸人行过街天桥建设,加快万泉河桥和分钟寺桥匝道改造。

  进一步完善小客车调控政策,扩大新能源小客车指标的比例。研究制定《商业金融和产业园区社会单位弹性上下班指导意见》、《外埠过境大货车绕行方案》。

  完成全市停车普查,推动4万余个路侧停车位“一位一编号”。严格控制中心城重点商圈路侧停车位供给数量,加快实施电子收费试点。加大停车秩序整治力度,对核心区实施高频巡查、高限处罚、高压执法,在城六区建设130条停车秩序严管街。开展停车秩序示范居住小区试点,增加居住停车位供给,积极鼓励各单位与周边居民区开展错时停车。实施更有力度的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

  完善市区两级交通管理职能和工作机制,强化市缓解交通拥堵工作推进小组职能。落实区政府的治理交通拥堵主体责任,将交通拥堵治理列为区级重点工作,重点开展次干路和支路建设与管养、区域交通综合治理、停车(机动车和自行车)秩序管理、配合市级道路建设开展征地拆迁等4项工作,并纳入市政府绩效考核范畴。

  启动全市堵点、乱点专项治理行动,逐一制定方案,实施挂账督办。对交通违法乱象、因乱致堵问题“零容忍”,强化非现场执法,整合各级各类监控设备设施资源,加大拍摄取证和处罚力度。在城六区30条大街开展交通环境秩序综合治理,打造12处缓解交通拥堵示范区试点。开展远郊区道路交通治理。

  三环路西北半幅、京藏高速公路施划公交专用道

  2016年新增公租自行车1万辆,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1%

  鼓励绿色出行,力争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1%。开通轨道交通16号线北段,开工建设八通线南延和三号线一期2条新线,推进16条约300公里在建线路建设。完成京藏高速公路、三环路西北半幅的公交专用道施划工作,新增公交专用道50公里以上。优化调整40条公交线路,增开一批区域微循环和定制公交线路。加快推进地铁宣武门站、双井站换乘通道改造工程,改造100处公交站台设施。

  在路权保障上向自行车和步行倾斜,完成市区两级300公里自行车道治理。全市新增1万辆公租自行车。加强自行车停车设施管理,在300条大街的人行步道上设置阻车桩。

  开辟治理交通拥堵大讨论平台,持续开展“我为首都交通献良策”市民意见建议征集活动和“向交通陋习说不”的交通文明引导活动,推动社会各界在治理理念和思路上逐步取得共识。

  推进一卡通互联互通二期工程

  力争年底前市区所有公交线路实现互联互通

  2016年,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推进京沈客专、京张铁路、京霸铁路等项目建设进度,开工建设京唐城际铁路,同步推进星火站、清河站、新北京东站、丰台站及新机场轨道换乘中心等铁路枢纽节点的建设,推进平谷线等市郊铁路建设。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航空门户,推进北京新机场建设,持续完善首都机场陆侧交通系统,逐步形成“一市两场、一体协同”的发展格局。继续完善互联互通的区域路网,建设京台高速、G110二期,开工建设京秦高速、新机场高速、京开高速拓宽工程,加快推进首都地区环线高速(通州-大兴)、京密高速(三环-京平高速)、承平高速、昌赤路、延崇路、西玉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完善城市路网,实现马家堡西路南延、北苑东路建成通车,加快北京行政副中心交通路网建设,优化东六环、通燕高速的交通组织,加快孔兴路北延、通马路、漷台路等道路前期和项目推进工作。以环京津贫困地区毗邻区域为重点,实施农村公路提级改造、安保和危桥改造工程,推进“四好乡村路”建设。

  建设京津冀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区,深化空铁联运、陆空联运等一体化联程客运服务,积极落实新机场快递物流园区规划,加快推动京南昌达物流园、天竺快递核心区的建设发展。推进一卡通互联互通二期工程,力争年底前市区所有公交线路实现互联互通,加快轨道交通系统升级。

  修订《北京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

  公交行业计划新增、更新车辆2750辆

  2016年,修订《北京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继续开展预约出租车示范运营;汽车租赁指标资源向服务优、管理好的企业倾斜,引导行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优化省际客运线网布局,发展特色客运业务,与高铁、城际铁路、城市公交形成优势互补。

  以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交通运输场站综合治理工作模式,有效解决重点地区交通环境问题。进一步强化与周边省市的协调联动,有效打击跨省市客货运输违法违章行为。探索建立三省市交界地超限检测站联合治超机制。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全面升级决策支持体系建设,组织实施交通领域节能减排统计与监测平台二期工程建设,配合全市大气治理,对节点部位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积极扩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应用,公交行业计划新增、更新车辆2750辆,鼓励引导企业在科技园区、商务区以及政府机构等区域发展2000辆纯电动分时租赁小客车,提供自助租还、通存通取的租车服务。发展绿色集约运输,示范推广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等集约化运输组织模式,支持发展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运营的运输企业或企业联盟。

  强化危险品运输、道路客运、水运游船、轨道交通、建设施工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千分制考核。加强与铁路、民航、邮政等部门以及环京各省市协调联动,统筹整合交通战备、武警交通部队等应急处置力量,开展重点领域综合性演练。

   2020年初步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中心城绿色出行比例达75%

  面对新常态下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北京交通行业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十三五”时期交通运输持续健康发展,到2020年,初步建成北京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打造公共交通快速通勤系统,形成10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中心城公交专用道里程达1000公里,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道路网功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大幅度提升,城市快速路总里程达461公里,城市主干道里程达1112公里,次干路规划实现率核心区达100%,中心城达80%。打造地铁、市郊铁路、地面公交、小汽车组成的“1小时城市交通圈”,形成高品质的大都市区交通体系。打造安全、便捷、舒适、宜人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形成“一刻钟生活圈”。

  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航空枢纽,强化铁路辐射能力,完善互联互通的公路系统。公路总里程达222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1200公里。实现内外交通有机融合,300公里范围京津冀中心城市出行时间不超过1小时。

  形成以绿色出行方式为主导的城市交通出行模式,交通拥堵与污染状况得到有效缓解。中心城绿色出行(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比例达到75%,小客车出行比例控制在25%以内。交通指数控制在6.0左右,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年均下降5%。

  加快互联网与交通的深度融合,构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便捷化交通服务体系。营运车车载卫星定位安装率100%,路况检测覆盖率达到100%,公共交通客流检测覆盖率达到100%,形成创新驱动交通发展的总体格局,交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十二五”圆满收官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取得实质性突破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交通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交通行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交通工作推进大建设、实现大调整、统筹大管理、落实大服务、迎来大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搭建,交通整体安全顺畅得到保障,中心城交通运行状况逐步改善,首都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增强,全面完成“十二五”时期既定任务目标,实现圆满收官。

  凝聚共识,加大投资力度,加快设施建设,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取得实质性突破。

  完成了一批交通率先突破的代表性成果:京昆高速、111国道、京新高速(五环至六环段)、G111二期工程、密兴路二期、徐尹路二期建成通车。京昆高速公路北京段的建成通车,沟通了北京市房山区、河北省保定市、石家庄等地区与北京市区的联系。111国道二期建成,沟通了北京市怀柔区与河北省丰宁县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北京北部山区的道路通行能力。京新高速(五环-六环)贯通后,自五环开始经六环实现了与110国道的互通,使北京与河北、内蒙古等地区的联系更为密切,极大地缓解了京藏高速的交通压力。密兴路北京段(密云巨各庄镇-京冀界)的扩建,使得北京市密云区与河北省兴隆县之间实现公路同等级对接,提高了北京东北部山区的道路通行能力。徐尹路二期打通燕郊与通州的东西向交通通道,减少了过境绕行成本。

  实施京津冀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革,平谷至三河、蓟县等3条班线实现公交化运营,139条地面公交线路与天津、河北五城市实现京津冀一卡通互联互通。ETC应用累计发行202万套,基本实现全国联网。

    “十二五”交通基础设施持续增长

  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全国领先

  “十二五”时期,我市相继建成了京新高速五环至昌平段、八达岭过境线、广渠路二期(四环至五环段)、京良路等重点项目,一般公路、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快速路分别达到21887、982、6435、383公里。开通地铁6号线、昌平线二期等线路,运营里程达554公里。开通京沪高铁、京广客专,开工建设北京新机场,建成西南货运主枢纽和四惠、宋家庄2个综合客运枢纽,建设郊区客运站52个。

  乡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807公里,郊区客运里程增加2691公里,运营车辆增加706部,增加32座五级客运场站。在交通运输部开展的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考评中,我市排名全国第一。

  加快疏堵工程和微循环建设,完成408项疏堵工程。推行城市道路“巡养一体化”、“24小时修复”机制,完成市管道路大修522万平方米、日常维护190万平方米、171条550公里自行车与步道系统整治。建成50处集养护管理、公共服务、应急抢险功能于一体的公路服务站。在全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检查中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达2040万人次

  公共自行车辐射和覆盖11个区

  “十二五”期间,公共交通吸引力明显增强。日均客运量从“十一五”末的1886万人次增长到2040万人次。地面公交方面,建成阜石路大容量快速公交线路、京通快速路和西南三环快速通勤走廊。新开、调整公交线路1331条,定制公交和快速直达专线246条,重新规划34条夜班线路,新开80余条微循环公交线路,开通首都城市旅游观光线路,实现三环内贯穿城区主干路24小时公交运营全覆盖。轨道交通方面,先后64次调整线路运行图提高运力,公共交通分担率上升至45%,最高日客运量突破1300万人次。公共自行车方面,全市建成公共自行车网点1730个,规模达5万辆车,年租还总量8000万,覆盖11个区。

  健全与民航、铁路、邮政等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北京站设立长途客运配载点,首都机场开通省际客运班线,北京南站设立天津机场城市候机楼,实现公铁、陆空、空铁联运;交通邮政、交通气象融合发展。

  实施了小客车数量调控、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错时上下班、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等多项需求管理措施。进行了48期小客车指标配置,新增机动车81万辆,交通指数控制在5.7。

  综合采取优化渠化、单行单停、绿波疏导等措施,开通朝阳路、紫竹院路、荣华路3条潮汐车道,优化调整交通组织1500余处,调整各类标志5万余面,隔离护栏等设施1000余公里,改建信号灯400余处。治理停车难停车乱,综合实施居住区停车设施挖潜、错时停车、建设驻车换乘设施等措施,建成40处驻车换乘(P+R)停车场、8100个停车位,建设6.7万个老旧居住区停车位,提供错时停车位近2万个。

  公安交管部门加大道路交通安全秩序管理和执法力度,保持高压严管态势,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从“十一五”末的2.03下降到1.64。交通执法部门加强与公安交管、公交保卫、城管等部门和属地政府协作,建立闭环执法体系,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8万件,查扣各类非法运营车辆6.3万辆,有力维护了运输市场秩序。强化科技治超,超限率稳定在3%以内。出台《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等3部地方性法律法规,建立由15项制度构成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完成“四统一”和“三基三化”试点建设。

  加大关键领域监管力度,工程质量监督实现100%全覆盖;持续加强交通监管工作,查扣各类“黑车”7.5万余辆,超限率稳定在3%以内。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52项行政审批事项精简至38项,下放10项。

  建设智慧绿色交通。在全国首次使用“千吨级驮运架一体机”工法,三元桥大修仅断行43小时完成桥梁上部结构整体置换,创造了新的“中国速度”。推出“北京实时公交”手机软件,583条公交线路实现实时查询。推进行业节能减排,温拌沥青等节能环保路面材料占使用总量的85%,路面旧料回收率达到95%,行业新能源车辆规模达1.7万辆。发布公交、轨道、货运、出租4大行业5项节能标准,初步建成交通能耗排放统计监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