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朱孝远教授做客“通识教育大讲堂”

27.10.2017  06:08

25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通识教育大讲堂“世界史是什么”系列讲座第四讲开讲。本期讲座的主讲嘉宾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孝远。历史学院教授孟广林主持。

本期讲座的题目为“如何提高世界史专业学生的读书能力和写作能力”。朱孝远以富有思辨色彩的语言,贯穿多个生动事例,并结合自身的读书和研究经历,对相关问题展开讲述。

在“大学生适应自身角色变化”的问题上,他提到世界史专业的大学生面临的两个转变,即“从文科生转变为世界史专业学生”以及“从读者转变为作者”。要适应这一转变,关键在于充分释放自身的潜力。转变要通过“理想”、“思维”和“方法”得以实现,其中,理想产生动力、思考产生看法、方法产生效率。而在读者与作者的关系问题上,他认为,世界史研究者要努力从读者需求的角度来进行写作,尽力将新观点、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融进作品之中,并力求与读者实现沟通与共鸣。

在“读书”问题上,朱孝远分别从“大师们是如何读书的”,以及“自己是怎么读书的”两方面进行了经验分享。大师读书的特点是不断积累,扩展境界,丰富底蕴;始终关注人类的命运;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方向,不断寻求真理。在个人的求学经历上,朱孝远提到了自己早年在上海师范大学读书时就学习勤奋,尤其重视外语水平的提高,同时受到程应镠、徐孝通等诸多先生的教诲,树立了终身治史的人生理想。在赴美留学后,相继在伊利诺斯州立大学、俄勒冈大学,接受了约翰·弗里德(John Freed)和卡尔·塞申斯(Kyle C. Sessions)等史学名家的指导,在德国史专业的研究上日益精进,并形成了深厚的敬业精神。

在学术论著的“写作”方面,朱孝远认为,撰写论文要尽量做到选材新、观点新、理论新、角度新、文字精炼,并要注重以小见大,提出创见,还要有做实验的方法、坚持真理的勇气,对谬误有颠覆性的消解力。他同时提出,要撰写出史学佳作,还须要精致选题,广泛阅读,寻找问题,运用丰富翔实的史料,在撰写中贯通逻辑,形成初稿,进而吸纳同行意见进行修订。他以周锡瑞先生所指导的张珺博士的博士论文《端方的私人网络与晚清政治》的写作过程为例,进行了生动的讲解。他还以“”“”“”“”四个字作为对在场同学的劝勉与希冀,在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的前提下,不断学习,致力突破,勇于创新。

在点评中,孟广林表示,朱孝远教授从自身的海外求学经历出发,给大家讲解了治学之道、个人修养之道和人生境界的追求之道,这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学者的时代精神风貌,对同学们的专业学习与人格培养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